分享到:

沙县小吃:小吃里的大国奋斗史

沙县小吃:小吃里的大国奋斗史

2020年12月18日 16:27 来源:现代快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清晨走在沙县街头,街边小吃店的蒸锅已是热气腾腾,顺着晨曦往巷子里散去,店内是奶奶哄着孙子吃蒸饺、扁肉,吃完早餐的人一边付钱一边和老板娘拉几句家常。在明丽悠闲的县城,小吃已经成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但沙县小吃的源头并不在城里,要继续深入到县城数十公里外的夏茂镇。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们为了生计挑着担子在城里叫卖拌面和扁肉,从此开启了沙县小吃走向世界的开端。

  “二十多年来,村民们把沙县小吃开到全国、全世界,吃了不少苦,但也有大回报。村民钱包鼓了,讨了老婆,娃儿都考上了大学成人成才,城里有房子,现在又回来建设村庄。" 夏茂镇长阜村村支部书记林英明对记者说," 万万没想到这小吃能有这么大的能量,让村子、村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先后两次到沙县调研沙县小吃,其中一次是 2000 年 8 月 8 日到沙县夏茂镇长阜村调研时,要求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句话至今仍印在长阜村的村史上,记在村民心中。

  坐在长阜村村西头的巨大樟树下,听着村民讲述各自在外经营小吃的经历,波澜起伏。沙县人的创业故事,是他们的自我奋进,也代表着无数中国人的奋斗史。

  小吃飞上天,媳妇娶进村

  " 如果过年来,你们的采访车村里都没地方停。" 林英明说,平日村民在全国各地经营小吃生意,过年回村,村里广场都是小汽车," 各省的牌照都有。"

  村民陈桂清和丈夫就是常年在外的 " 小吃人 ",1998 年,外出福州,2000 年北上浙江杭州,二十年来一直在浙江开沙县小吃店。陈桂清告诉记者:" 靠着一碗拌面一碗扁肉地卖,家里光景越来越好,孩子考上大学,以后不用吃我们那样的苦了。"

  沙县有句被广为传颂的话:" 扁肉是砖,拌面是钢,盖起了沙县的高楼大厦。" 长阜村村委会委员林英江说,他在外经营小吃十八年,在安徽芜湖用扁肉和拌面 " 捞 " 来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林英江对 2000 年 8 月 8 日的视察至今记得非常清楚,那年他 23 岁,在村委会任团支部书记,是当时的工作人员。" 那年我记住了一个话,要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句话对我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村民的印象中,上世纪 90 年代的长阜村条件非常艰苦," 泥巴路、土砖房,碰上下雨天,路不能走,房子漏风漏雨,附近的女孩都不愿意嫁过来。"

  起初,村民思想保守,为了鼓励更多的沙县人走出去发展小吃,沙县政府投入了大量工作推动小吃发展。2000 年,沙县大胆鼓励乡镇科级干部停薪留职带头外出经营小吃,林英江看到这一文件后,第一个报了名,当年底就去了省城福州,后来辗转到杭州、芜湖,一干就是十八年。

  " 一元进店,二元吃饱,三元吃好。" 这是沙县小吃最初的市场定位,陈桂清、林英江们起早贪黑经营着这些沙县小吃店,用物美价廉的蒸饺、扁肉、拌面、炖罐,征服了全国人民的胃。

  据统计,经过二十多年摸索,如今的沙县小吃生意遍布全球 62 个国家和地区,全国沙县小吃门店超过 8.8 万家,营业额近 500 亿元。其中,沙县籍业主经营的小吃门店约 3.2 万家、6 万余人,超过 64% 的沙县小吃是县外人经营,不仅带动本地人致富,更撑起了千千万万个家庭发展。

  二十多年,沙县小吃 " 飞 " 上了天,村里在外闯荡的年轻人讨来了全国各地的媳妇,这是村书记林英明对长阜村发展历程的总结," 自我奋斗得来的收获最让人知足。"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小吃业

  洗菜、和面、包馅、速冻 …… 在沙县小吃产业园里,一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不停运转,各类食材自动被包成了一个个精致的柳叶蒸饺。" 一天能生产近 10 吨饺子,只需要 16 个工人操作,过去手工包这么多饺子要 200 人。" 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饺子可以标准到每个都是 14 道褶。

  这一幕让林英江非常感慨," 过去做生意时,蒸饺都是我和老婆手工包,每天要包到深夜才能够第二天的量,还为此落下了颈椎问题。"

  " 市场对餐饮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沙县小吃也要不断创新,引入新技术、新理念,跟上时代脚步。" 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鑫告诉记者,沙县小吃二十多年发展史,背后是沙县人坚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45 岁的张鑫被称为 " 沙县小吃的活历史 ",沙县刚发展小吃产业时他就参与其中,对沙县小吃如何一步步成长都极为熟悉。

  张鑫说,刚开始他们也不太清楚怎么做好沙县小吃,但 1999 年调研时有一个提法,是 " 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 "," ‘定位准确’这个概念为我们打开了思路,后来沙县小吃进入每一个区域市场,都要研究如何做好市场定位,如何创新。"

  张鑫举例说,为了打入长三角市场,他们专门派团队去上海驻点,研究上海市场特征,包括消费人群结构、口味、本土小吃、市场推广手段等等。" 我们结合上海市场特征对沙县小吃进行了本土化创新,很快就打开了上海局面,这样长三角也迅速开枝散叶。"

  数据显示,长三角是沙县小吃第一大市场,在沪苏浙皖四地共有 3.8 万家小吃门店,占全国门店的 43%。

  统一形象标识、服务,由中央厨房自动化生产原材料,为全国沙县小吃门店提供高质量保障的供应链,是沙县近年推动的革新。除了蒸饺的自动化生产,还有诸如花生酱、炸酱等各类配料的集中供应。

  " 沙县小吃很多餐品的精髓是酱汁,但过去酱汁单一,越来越难被消费者接受,我们就开始专注酱汁研发,至今已推出 60 多种配料。" 沙县醉有才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企划部经理杨翊说,疫情后为了适应市场,先后推出了 " 老坛酸菜鱼面 "" 红烧牛肉面 " 等 5 款适合外卖的小吃新品。

  " 创新是第一位,其后是协调、绿色,沙县小吃全产业链引入了环保标准。开放、共享更是我们沙县小吃的骨髓,64% 的沙县小吃是由非沙县籍人口在经营,足见开放共享。" 张鑫感慨,我们把沙县小吃品牌和供应链做起来了,全国人民都可以随时加盟开店。

  大国小吃的启示

  行走在沙县田间地头,一种强烈的历史纵深感涌上心头——过往历史上诸多改革付出巨大成本都未能成功,但在沙县二十年间,多项改革政策皆顺利推行,且远比预想改得深入彻底。

  " 说来也奇怪,沙县这个地方地处福建南北交通要塞,经济社会结构远比其他地区复杂,涉及改革工作或存在一定难度。但沙县的土改、林改、金改、水改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明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政研室主任郭亚兴告诉记者,这里面的秘密就是小吃。

  自上世纪 90 年代沙县大力推动小吃业发展,大量人口外出经营小吃,农民的田地、山林都被闲置,最初村民需要请人种植管理,以防荒芜。但随着田地收益提升,村民的闲置田地、山林便成为重要资源,而且村民外出经营都有原始资金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沙县的土地山林流转便顺利启动了,由于外出村民有较好的盈利能力,银行贷款也进入农村,土地改革、林业改革、农村金融改革都在沙县顺理成章地推动。

  沙县官方数据显示,全县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在外,闲置的山林面积广袤,如何通过改革实现农民利益与经济发展统一?

  沙县的做法是:村集体同国有林场共享林地股权、共同经营村集体林场、共同开展资本化运作、共享林地收益。对村里已有的林木进行评估定价,国有林场按估价占股 51%,村占股 49%,国有林场投入生产资金对所有山场进行全程管理。

  " 采用这种混合经营模式,不仅造林费用有人分担,还能让林地得到专业的管护,林农在外专心经营生意不用操心。" 郭兴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林场还要给林农兜底,确保每亩出材量达到 12 立方米以上,在 30 年培育期里,林农在不入股的情况下,每亩就可以得到 1700 多元。

  " 最近沙县在继续深入推动林改,出台了林票制度。" 郭兴华指出,小吃撬动的大改革,被沙县总结为 " 金木水火土 " 集成改革:" 金 " 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木 " 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水 " 是综合治水改革," 火 " 是沙县小吃转型升级," 土 " 是农村土地改革。

  这一系统改革,已经被福建省肯定,沙县被选为全省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为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经验。

  改革的本质是给社会带来发展,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2018 年,在外家业有成的长阜村村民林英江选择回到村委会工作," 当时我看到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和 2000 年 8 月 8 日在我们村的说法内在是一致的,当时提法是农村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乡村振兴还得靠这个法子来。" 林英江告诉记者。

  十八年的小吃经营经验,让林英江对未来农村工作充满信心与期待," 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有了奋斗目标,工作才有干劲和意义。"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熊平平

【编辑:田博群】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雷竟技平台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