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赛场之外:这群“银龄”老人为何要学英语?
(北京冬奥会)北京冬奥会赛场之外:这群“银龄”老人为何要学英语?
中新社张家口2月19日电 题:北京冬奥会赛场之外:这群“银龄”老人为何要学英语?
中新社记者 高红超
“Snowboarding!”
北京冬奥会期间,当79岁的张家口市民郑桂琴从电视上看到中国小将苏翊鸣夺得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的那一刻,“单板滑雪”的英文单词脱口而出。
不爱打麻将,也不爱跳广场舞,郑桂琴酷爱学英语,厚厚的笔记记了几大本,词汇量达1000多个。谁能想到,5年前她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树上有几只鸟?树上有三只鸟。”
“树上有几个苹果?树上有六个苹果。”
“请大家翻译成英语并发到群里,答案明天公布。”
微信群里,这不是小学老师在给孩子布置作业,而是古稀老人侯宝存留给学员的作业。
74岁的侯宝存是郑桂琴的英语启蒙老师,郑桂琴还有一群平均年龄60多岁的“同学”。
北京冬奥会期间,这群老人除了每天关注赛程,另一大乐趣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大声地用英语翻译出这些句子并将语音发到微信群,等待点评。
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举办地之一,张家口赛区将产生51枚金牌,是金牌数量最多的赛区。
57岁的高全梅说,像她们这个年纪学英语不是为了拿文凭,“冬奥会好不容易来咱家乡开一次,就想着用英语把张家口的好地方都介绍给外国人”。
“简单的一句‘Hello’,体现了张家口形象。”侯宝存说,10年前,他办起免费英语培训班,向当地市民普及英语。自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冬奥成功后,加入学习的中老年人明显多了,自发加入义务英语教学团队的老师也增多。据其留存的考勤记录统计,10年来,线下课堂教学就有不低于5万人次参与其中。
王倩是当地一名高中英语老师,也是一名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工作之余,她常和外国留学生一起去给老人们讲授英语口语。为让老人学习起来更容易,汉字注音、编故事、谐音联想法等都用上了。
但对老年人来说,记忆力减退是学习的最大障碍。“人家读两遍能记住,我们可能读10遍也记不住。”郑桂琴说,每次看到公交车广告牌子上的生词,她都会点开手机上的英文词典软件查一查。
3年前,高全梅也是从ABC开始学起的,最先学会的便是“Welcome to Zhangjiakou”。为练习英语,高全梅常在药品盒子、超市收银条上写满英文句子。
有一次,高全梅在做交通疏导志愿服务时,“意外地”和外国人进行了一次对话,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当十字路口的红灯亮起,一名外国留学生因低头看手机,无意中闯了红灯。“Please stop.”高全梅扬起手中的小旗,挡住了他。那名留学生奇怪地看着她,高全梅说,“Look,red light.”留学生恍然大悟,他惊奇地问,“Do you speak English?”“A little.”高全梅回答。
“如果是大学生和他用英语对话,我想他是不会感到奇怪的。”提起这段经历,高全梅依然觉得“很自豪”。
“从‘志愿者’这个单词开始学起。”高全梅说,如今她不光会用英语打招呼、指路,还会用英语介绍张家口的大境门、堡子里等旅游景点。
2018年,张家口市举办的冬奥体育外语风采大赛中,郑桂琴进入复赛,并获得纪念奖。复赛题目正是用英语来描述单板滑雪运动。
“Make impossible possible.”王倩常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金句”鼓励老人。
王倩曾是中国农业农村部的一名翻译。2018年,她同爱人一起到张家口工作,成为“张家口媳妇”。2019年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她受邀担任袁隆平的翻译。她还记得,“当时一些非洲政要向袁院士提问,‘到底是什么支撑着您一直到现在这个高龄,还在从事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说的就是‘make impossible possible’。”
王倩说,从袁隆平院士和这些老人身上,她看到了一种“学习永远不分年龄”的精神。(完)
- 专题:北京冬奥会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4日 19:43:39
- 2024年12月24日 15:10:36
- 2024年12月24日 14:28:33
- 2024年12月24日 09:27:45
- 2024年12月24日 08:58:46
- 2024年12月24日 08:17:10
- 2024年12月24日 07:51:34
- 2024年12月23日 20:37:36
- 2024年12月23日 16:40:35
- 2024年12月23日 16: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