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只知道苏丹红,不知道‘于丹红’。”昨天,一直处于风头浪尖的著名学者于丹做客千龙网,和“当代侠客”司马南针锋相对,对“于丹红”所引发的系列争议一一进行阐释。
于丹火了是“媚雅”
问题一:有人戏称,北京排长队有两种现象:一个是排队买元宵,一个是排队买于丹的书。有一些人想用雅的东西包装自己,你的火是否就是一种“媚雅”?
于丹:这些人不一定就是冲着我于丹来的,我觉得他们是冲自己内心对生活的认真而来。当天签售《论语》是一万两千多册,《庄子》是一万五千多册,排队的人中有80多岁的大爷、大妈。人家要你两个字干什么?人要的是心,他们尊敬孔子和庄子,我能做的也就只能是送一句祝福。排队的人里有我读四中时的语文老师,80多岁了,当场抱着我大哭,第一句说“想死你”,第二告诉我说,教你的外语老师、地理老师去世了,我来看看你!你能说这样的老人心里有什么“媚”?我觉得他们的心很勇敢。开卷有益,何况经典。更多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抱着谄媚的心情追踪什么,更多的人是珍视自己的内心。
草根是否应该远离《论语》
问题二:前几天比较火的还有几个博士联名反对于丹讲《论语》心得,认为《论语》应该是精英文化,被社会上越少的人了解越好,你认同吗?
于丹:经典被越多的人知道好、还是越少的人知道好,这不是我们的问题。当然经典是要被尊敬的,我更愿意经典的纯学理意义被精英掌握,但是经典的外延被越多人了解更好。作为普通的草根,去了解文化中的一种有效的内容,对自己生命有所启迪,能够给他一种温暖的人性的力量,让他在生活里能够少一点距离。比如孔子说自己内心可以坦荡,生活更从容,未尝不是好事。以我的观点,经典可能在普及的意义上还是被大众了解为好。
质疑声众是否是男权作祟
问题三:质疑于丹的声音多半来自知识界和大学,有人认为可能是部分人不能容忍由一个小女子告诉我们孔夫子、庄子的事,这是否有男权的思想在里面?
于丹:这个心态要问他们。其实在我看来,从经典到今天的做人伦理,人与人的尊重是一道文明的底线,我可以去看他的行为,但是不能评价他的心态就是这么想的。我现在的态度就是“三鞠躬、一握手”,第一鞠躬对热情的观众、读者,因为他们真正在形成一个文化现象和核心。第二鞠躬是对古圣先贤,他们提出的经典能够活在当下,仍然能够让今天的中国人获得一种可以幸福的依据。第三鞠躬,我应该向媒体一鞠躬。所谓“一握手”,是关于争鸣,无论是对学术提出严谨治学建议的,还是提出批评探讨建议的,我都应该握手,我们的文化格局是和而不同的,我们走的路不同。
于丹风格是否是“传销式”
问题四:有人说你心得的谈法特别像所谓“成功学”,甚至说像封闭式传销学习班里传销师的演讲,听得人热血沸腾,你怎么看?
于丹:我没有见过这样的培训班,但你可以去师大问我的学生,我教书十几年了,教学风格十几年如一日,一个教师的风格不是能随便改变的。一个人一旦形成什么状态,很难自己给自己冠一个头衔,我只考虑“传道、授业、解惑”,跟学生用心交流,用自己的感受跟他人进行交流就够了。所以我把这个方式就带过来了。
《百家讲坛》是否存在造星泡沫
问题五:有人认为应该批评《百家讲坛》,是它在造星,而且如果《百家讲坛》运作的方式不改,还会源源不断地有人被造出来。
于丹:我自己认为,《百家讲坛》从诞生到目前,它的使命不是在造星。《百家讲坛》是做什么?其实就是在电视平台上,请学者跟老百姓用聊天的方式完成传播,就是把经典的东西给稀释了,加上传播的策略,以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起的作用是导读,并不希望大家停留于此。目前这种现象有一种放大的泡沫成分,但它所留下的大家能记住的东西,即使有指责,也是功大于过。(赵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