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6日句容地震前出现的是不是“地震云”?南京地下有没有可能爆发的“断裂带”?昨天,江苏省地震局副局长张振亚和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谢华章研究员做客“扬子直播室”,对市民关心的热点进行了解答。专家们一致表示,江苏包括南京近期不会出现破坏性地震。
公路裂缝与句容地震没关系
7月6日,我省句容地区出现3.6级地震,南京绝大多数地区有明显震感。有不少市民反映,这次的感觉甚至比汶川大地震的那次感觉还要明显。谢华章研究员解释说,第一个原因是这次地震的震源浅,深度只有9公里,而且震中距离南京市区的直线距离也只有20多公里。专家表示,这次的地震震级很小,市民不必过于紧张,就好像下一场雨或是刮一阵风一样,晃一晃也就结束了,不会有什么破坏。
“其实,在过去十多年里,南京及其周边50公里范围内,出现了多次有感地震。比如1991年9月12日,在江宁小丹阳发生3.7级地震;2002年5月3日,在南京六合地区出现3.8级地震等。”谢华章研究员说,这些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地球在不断运动或变化,在地壳内部积累大量能量,通过地震的形式把能量释放出来。
“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派了三名专家赶赴句容。因为震级不大,当地没有出现房屋损坏和人员伤亡的情况。”张振亚副局长介绍说,他们立即与当地的政府和地震部门进行合作,对地震情况及震后趋势进行及时发布。当时有传言说在当天晚上,句容还会出现6.3级的地震,并称因为地震,当地一条公路上出现了一些裂缝。经过现场地震专家的分析,认为公路上的裂缝是当地一年前进行地下光缆铺设所产生的,与地震没有关系。
“地震云”并非地震前兆
在句容出现地震的当天,网上就有网友发来了大量被叫做“地震云”的图片。从图片上看,这些云彩的形状比较奇特,有的像绳子,有的像城堡。用“地震云”来预报地震的准确性有多大?可以成为地震预报的一个手段吗?
对于“地震云”的说法,谢华章研究员认为,这种云彩和地震的发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所处的地球是同心圈层结构,人类生存在比较坚硬的一圈,也就是“岩石圈”。在岩石圈的表面或者是浅表地带,就是“水圈”,包括太平洋这样的大洋等。在岩石圈和水圈的上面,就是“大气圈”。这三个圈层之间会发生一些物质、能量交换,交换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在汶川大地震后几个小时,震区当地下起了倾盆大雨,这和地震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地震后产生了大量的热、灰尘,进入到大气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大气里面有水分子,很容易造成降雨,这就是岩石圈和大气圈产生的能量交换。
谢华章说,“地震云”的说法已经由来已久,但经过地震专家的研究,把这种所谓的“地震云”与地震的前兆相联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地震云”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在实践当中,用地震云来预报地震还没有成功的。也就是说,地震前,不一定会出现“地震云”,所以地震学家并不认同“地震云”这种说法。句容这次地震前出现所谓的“地震云”,和地震并没有直接联系。
我省地震活动不太频繁
谢华章说,在江苏有两条比较著名的地震断裂带,分别是“郯庐断裂带”和“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其中“郯庐断裂带”经过徐州、宿迁、淮安西部,“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经过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南京、常州、镇江、苏州和无锡。
从我省的地震历史来看,最近几十年曾经出现过的大地震分别是1624年扬州出现的6级地震、1913年和1930年在镇江发生的两次5.5级地震以及1979年溧阳出现的6级地震。就南京来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大地震,分别是公元499年的4.8级和公元548年的5.2级。所以,尽管有活动,我省的地震并不太频繁。
突发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
在日本,能在震前十秒钟发布预警信息,我国的地震预测手段怎么样?谢华章介绍说,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纵波速度比较快,在地下岩石传播的速度是6—7公里/秒,横波速度慢,速度为3.5公里/秒。在地震发生后,横、纵波达到的就会有一个时间差,大约是十秒左右,日本地震专家会在纵波达到的一刹那,发布预警信息,减少损失,从这点说,日本的技术还是很先进的。
至于我国的预测情况,一是靠仪器探测,分析地下应力的变化;二是地球形变的情况,也就是地壳变化的情况;三是地球磁场的变化;四是地球电场的变化;五是地下液体的变化,在地震前,有人会反映井水会冒上来,就是这个原因。“在地震监测台网布局比较完善的地区,对于一些有前震序列或是有明显前兆现象的,可以进行短期的预报;而一些突发的,比如唐山、汶川这样的大地震,这仍是世界性难题。”(朱姝)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