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广州市街头,一名中年男子忽然倒在地上,周围立刻涌上很多人围观,可是,却一直没有人上前施救。半小时后,一名路过的外籍男青年给病人做了压胸膛抢救,希望能令其心脏复苏,“120”也随后赶到。但那名男子终因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而失去了生命。
这么多人围观却没有人上前帮忙,到底是为什么?
记者在互联网上看到许多网民的观点,从中似乎找到了答案:南京彭宇案让大家感到,做好事也可能付出代价,这一阴影至今还笼罩在大家的心头。
一位路人说:“我看到他倒在地上,本来第一反应是赶快救人,但我一想到南京的彭宇案,便赶快躲开。在彭宇案中,大家都说:‘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救他?’彭宇案让很多人觉得,不救人无罪,救人可能要吃官司,并且可能会有巨额财产损失。”
又一路人说:“万一我去救了,又没救活,等他家人来了,说是我害死的怎么办?我哪儿能承担得起这份责任!”
记者由此想到2006年11月20日发生在古城南京街头的彭宇案:在公交车站,彭宇看到一位老人被撞倒在路旁,便好心扶起老人送到医院,结果竟然被赶来的老人的儿女拉住,而老人也违心地说是彭宇撞了他。尽管有目击证人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但南京市鼓楼区法院依然按照“逻辑推理”一审判处彭宇应给付4万余元的赔偿。据报道,这一案件在二审时双方和解。
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还发现,相似的事情在全国时有发生。9月19日上午,一位80岁左右的老人在重庆南坪一条商业街边的人行道上摔倒,手足抽搐。周围来往的行人络绎不绝,也有不少人停下脚步,却始终没有人上去扶老人一把。8月8日晚上,贵州省都匀市市民彭女士驾车路过时扶起了一位摔倒在路边的老太太,结果老太太刚缓过气来,就坚称是彭女士撞的她。幸而,最终通过媒体的帮助,寻找到了证明彭女士无辜的目击证人。
有评论指出,这类事件的不断发生,使得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持有“不敢扶”、“扶不起”摔倒老人的观点。相比之下,抨击社会冷漠、号召互帮互助的声音,似乎显得弱了许多。
广东省律师协会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广州市法学会理事杨爱斌指出,彭宇案对社会良知造成的打击很大。但彭宇案在司法实践中属个别现象,大部分法官对证据的判断及推定都遵循合乎逻辑、情理、道义、法律和良知的原则。因此,市民在遇到这类情况时,依然要发扬中华民族友善、帮难扶危和见义勇为的精神,不能因一两个个案就毁灭了我们的良知。
广州市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葛洪义对记者说,好心救人成被告的案例告诉我们,热心救助行为还需要从法律上、机制上给予更全面的保障,使好心人做好事不会遭遇尴尬。本报记者 邓新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