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8月11日下午,一具遇难者遗体在九寨沟熊猫海水面被发现,但由于余震不断、道路艰难、时间太晚,救援人员没能带他“回家”。8月12日上午,中新社记者跟随中国国际救援队,再次出发。 11时,救援队在九寨沟沟口坐上车,半小时后抵达镜海。往日的镜海清澈如镜,此时稍显浑浊。不远处,宽274米的诺日朗瀑布因部分山体垮塌,已无涓涓细流。
【解说】
8月11日下午,一具遇难者遗体在九寨沟熊猫海水面被发现,但由于余震不断、道路艰难、时间太晚,救援人员没能带他“回家”。8月12日上午,中新社记者跟随中国国际救援队,再次出发。 11时,救援队在九寨沟沟口坐上车,半小时后抵达镜海。往日的镜海清澈如镜,此时稍显浑浊。不远处,宽274米的诺日朗瀑布因部分山体垮塌,已无涓涓细流。
前行的道路在镜海中断,救援队与指路的当地人只能徒步前行。路上遍布碎石,部分道路被土石完全掩埋。踏着碎石,24名救援队员依次前行,走在最前面的队员需将脚下的石块踩实,以让后方队员走得更稳些。垮塌随时会发生,所有人前行时不仅要紧盯脚下,还需注意头顶的飞石。也有段道路因塌方体太厚、石块太巨大、倾倒的松树太茂密,只能从道路的护栏外前行。扶着护栏,记者走得小心翼翼,因为身旁就是几十米的深渊。 遇难者遗体所在的熊猫海距五花海直线距离仅800米,但道路已因山体垮塌中断。连结两个海子的河流此时已基本干涸,白色的钙化河床裸露出来,救援队员决定沿着河床向前突进。
【同期】(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 肖伟)大概是两个人太100米换着抬,路线勘察差不多了,我们第二组挖掘组在准备橡皮艇,我们计划15分钟以后就进入无人区,我们向遇难者遗体大概的位置机动了,整个准备工作计划在1点半全线展开。
【解说】震后的五花海美丽如前,清澈的湖水中鱼儿游来游去。但高原气候变化极快,几分钟后便下起大雨。等待救援队的过程中,记者共经历三次余震,每次余震时,五花海两岸的山体都在发生垮塌,轰隆隆的垮塌声在雨中回荡山谷。 后来记者才知道,余震发生时垮塌的山体就在前往熊猫海的救援队员头顶,那里下起了“飞石雨”。留守的救援队员在五花海中充起橡皮筏,这是遗体转运的备选方案——抬着遗体在湿滑的河床间行走太艰难了。
【同期】(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组组长 冀磊)转运最难的路段就是整个地震震中塌方最严重的(地方),也就是五花海到熊猫海中间的路段。也就是那段的时候路最难走,所以两边原来的栈道全部损毁,我们走的是因为地震后水面下陷以后露出的河床,沿着河床走下来的。那个路因为水刚下陷,整个河床都非常的湿滑,从上面(往下)因为它整个都是瀑布,垂直的落差比较高,所以在这个落差过程当中,道路也非常狭窄,又滑又高。遇难者的家属,他们忍着悲痛跟着我们一块在完成这个转运。他们不容易,我们还好。
【解说】两个半小时后,抬着遗体的救援队员终于出现在记者面前。救援队员喊着回家的声音开始在山谷中回荡。走在最前面的,是遇难者的舅舅张胖娃,他执意要亲自抬外甥“回家”,边走边哭。
【同期】(遇难者家属 张胖娃)现在的感受是找到尸体,把娃娃盼到这里,心里稍微缓和一点,好受一点,难为你们救援队,辛苦了,谢谢你们。
【解说】此时的救援队员已全身湿透,橙色的队服沾满泥浆。一位队员试图脱下衣服,竟发现衣服紧紧粘在身上。一位队员手套的手指部分已被磨穿,他戴了一层工兵手套,两层防化手套。抬着遗体,返程的道路更加艰难。快到镜海时,上方的山体再次垮塌。指令传来,记者跟随救援队在遍布石块、断木的塌方体和道路上飞奔了两公里。抵达镜海时是下午2点50分。镜海到五花海间的3.5公里,救援队员去时用了40分钟,而返程用了80分钟。
【同期】(中国国际救援队总队长 庄乾江)今天我们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共出动兵力25人,主要分两个小组,第一个小组的任务是将遇难者的遗体运送下山,二是对三名失联人员继续进行搜救。目前正在往山下运送(遇难者遗体),如果三名失联人员搜救无果的话,由于天气原因,我们可能在适当时间撤离到山下。
吕杨 王路宽四川九寨沟报道
关键词:记者 九寨沟 地震 救援
分类名称: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