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毛猴传人崔玉兰:方寸之间的老北京情怀
【导语】猴子娶亲、榨油圈儿、老北京糖葫芦、剃头挑子一头热,您能看出来这些惟妙惟肖的毛猴是用什么做的吗?告诉您,中药。北京时间9月13号,中新社记者在什刹海的大金丝胡同探访了老北京郭氏毛猴的掌门人崔玉兰夫妇俩。
【解说】走进不大的门脸,就能看到一屋子的毛猴作品,有单个的、有成对的、还有配了道具场景的,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旁边小屋里,崔玉兰正忙着准备材料。
【同期】郭氏毛猴第五代传人 崔玉兰
首先我们在制作毛猴的时候,这个材料是什么呀?是蝉蜕。蝉蜕它是中药,蝉蜕它飞走了,把蝉衣留在树上,所以我们用它的蝉衣来制作毛猴。辛夷呢,是玉兰花的花蕾,经过防腐,经过处理以后烘干才能做毛猴的身子。白芨是中药,白芨是咱们在粘合的时候,把它组合起来的时候,用它来粘,是叫白芨胶。这个木通呢,木通就是咱们小毛猴带的斗笠。
【解说】用镊子将蝉蜕分离,多次水洗清出蝉蜕中的泥沙。把辛夷去壳修剪晾干,做防腐处理。准备好了材料,就可以开始制作毛猴了。
【纪实】崔玉兰演示做毛猴
做它的脖子,脖子必须得出来一点,然后咱们再找它的头,刚开始这个的头是这样的,你看是这样的,一个蝉蜕,它是一个吸管你看见了吗,吸管就是它的头部,完了用它的头部,取下来做毛猴的头部,我要用白芨胶给它粘上。
【解说】随后,根据毛猴的年龄和动作形态挑选合适的四肢,或老、或少、或站、或坐,四肢都各不相同。除了传统材料,夫妇俩还为毛猴增添了道具,各色礼帽,冰糖葫芦、小推车等等。崔玉兰说,道具的制作灵感都是源于生活。一个坏了的拉链头、一根铁丝、一个小的装饰品,都被她利用到毛猴制作中。
【解说】您别看如今郭氏毛猴做的有声有色,刚开始时夫妇俩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为了寻找蝉蜕,崔玉兰没少在公园里转悠,因为蝉脱壳一般在清晨,于是她常常半夜起床,骑上自行车去河边树林里寻找。
【同期】
以前的时候,下雨的时候,夏天又闷又热,都是蚊子又叮又咬你。你就到那个河边上远郊区。还得是下雨的时候,那个蝉蜕它才出来。那蝉蜕出来以后,一米高的时候,你这得看见树,还打着手电,夜里头去。
【解说】毛猴制作细致入微,必须心静,注意力集中,夫妇俩白天料理家务,到了深夜就开始做毛猴,研究制作方法,为此两人不知熬了多少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夫妇俩的手中,每一只毛猴都有了鲜明独特的个性,展现了老北京的传统风貌,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同期】郭氏毛猴第五代传人 崔玉兰
你看这个就是老北京的剃头的挑子一头热,你看它这里边还有头发呢。你看这个就是反映老北京过去。这个就是咱们的提笼架鸟。就是吃糖葫芦表示日子红火,就是老北京过去休闲,玩儿啊,休闲。这个就是咱们日子红火的,老北京有名的糖葫芦,过去走街串巷,扛着的糖葫芦。这个就是咱们老北京小吃,炸焦圈。过去北京炸焦圈,就是没炸以前是什么样子?炸完以后又是什么样子。所以反映出来的特色也是不一样的。
【解说】崔玉兰说,现在他们做的毛猴,叫郭氏毛猴,冠的是丈夫的姓氏,但其实这门手艺,是自己家祖传的。认识丈夫郭福田后,因为共同爱好,两人走到一起。此后郭福田开始跟岳父学做毛猴,后来夫妇俩一拍即合开起了这间毛猴铺子。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为这门手艺找一个继承人,成了夫妇俩最发愁的问题。
【同期】郭氏毛猴第五代传人 崔玉兰
(儿子)他说这个又不挣钱,妈你还要干它干什么呀?成天累夜的屋里头都是这些东西。那现在我要出去上班去,不是每月能生活嘛,能养活自己,我这个能养活自己吗?养活不了,所以他就挺腻烦的。所以几次跟他谈都是不了了之。就是你一提到这个事情就生气就走了。
【解说】儿子的不理解让崔玉兰既难过又无奈,于是她偷偷做了一个决定。
【同期】郭氏毛猴第五代传人 崔玉兰
我每年就是给他做一个作品,我都自己收起来了,入党啊,当兵啊,到部队啊,我都每个的作品我都一一给他收藏,他34岁,我就做了34个作品,每年我都要做。他都不知道,最后的时候,我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以后,他才接受了我这个执着的去让他去学这个。
【解说】母亲的关爱和执着终于感动了儿子。如今崔玉兰的儿子已经接受了父母的这份工作,而且自己也开始担任毛猴教师,把这门手艺传授给更多人。
【解说】随着作品的增多,崔玉兰开始注意作品与时俱进,开始针对很多社会热点之作相应的毛猴作品。崔玉兰说,为了迎接在北京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她还特意制作了几十种和奥运有关的毛猴,有举重的、撑杆跳的、打篮球的等等。
【同期】郭氏毛猴第五代传人 崔玉兰
我为什么要做出这么多的作品呢,展现出老北京过去的东西,来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特色。
【解说】崔玉兰说,未来自己和丈夫会开发更多更精彩的毛猴作品,将这种老北京文化传承下去。
见习记者 范思忆 刘轩廷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