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全国农业展览馆:打造中国农业文化发展晴雨表
【解说】精美绝伦的画作、趣味十足的摆件……您是否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一家艺术博物馆呢?其实,这是日前在京举办的艺术北京博览会。而这场博览会的举办地,是被列为上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全国农业展览馆(以下简称“农展馆”)。
【解说】1959年国庆节前夕,农展馆建成并投入使用。1986年,在农展馆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农业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与农展馆一同成为了展示中国农业农村工作成就的重要窗口。
【解说】唐志强是中国农业博物馆综合部的主任,已经在这里工作3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过去农展馆主要以农副产品和服装鞋帽展销为主,近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展馆的定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北京重要的文化艺术展览场所。
【同期】中国农业博物馆综合部主任唐志强
几乎所有规模大的高水平的艺术展全部集中到了我们(全国)农业展览馆的这块阵地来了。就比如说我们这里头有艺术北京(博览会),就像前两天刚结束的北京设计周,就比如说保利艺术品的拍卖,古玩博览会。展览它是一个社会需求的一个晴雨表和导向的一个带有前瞻性的意义的东西。咱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从物质的消费转向精神的一个消费。这十年应该说是展览数量确实也是在不断的增加,档次也是比较高的。
【解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田赋”鼎、“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返回舱、水稻单产的“三次飞跃”……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内,记者见到了许多反映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变迁的代表性展品。
【同期】中国农业博物馆综合部主任唐志强
这个鼎叫“告别田赋”鼎。反映的事件是2006年咱们国家决定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也就是减轻农民负担。河北灵寿县农民王三妮就是表达农民的这种喜悦心情,特别制作了这个“告别田赋”鼎,作为来反映咱们国家新中国农业成就的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的象征。航天育种是我们农业育种的一个比较先进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在这里展示,就是说反映了我们国家农业技术的进步。
【解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农耕文明,2016年,由农展馆牵头组织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唐志强说,此次申遗的成功,使得中华农耕文明再次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这也是农展馆将研究与展览、保护与传承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实践。
【同期】中国农业博物馆综合部主任唐志强
二十四节气我们申遗其实是经历了十年时间,我们也是连报了三次,第三次2016年11月30号才获得成功。咱们国家当时后来就决定说,我们就报这一个,我们把这个锤炼得就是很精致,最后就一猛子通过。申遗成功以后,全国迸发出对二十四节气的热情是空前的。我们紧接着2017年就办了一个“二十四节气”的专题展。展览过程中外宾也非常感兴趣,社会各界、青少年学生也是把(展览)作为学习二十四节气的一个很好的一个载体。
【解说】为了向更多青少年普及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唐志强与团队又把展览带进了校园。
【同期】中国农业博物馆综合部主任唐志强
中小学它都有这一课,学校在讲这个课之前,我们一个是(把)展览带过去,另外一个我们的老师给他们做一个讲座,让农耕文化的精髓一代一代的往下传承。也让他在有多种形式,有兴趣的去记忆的更深刻。我们每年都应该会去十来所(学校),河南的、广西壮族(都有)。
【解说】谈及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唐志强说,未来农展馆将继续深挖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积极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作出更多新贡献。
郎佳慧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宋方灿】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