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生在中原第一大宅院,18岁嫁入豪门,25岁家财千万。
她倾其所有,支持革命;家国离乱,郁郁而终。
鲁迅赞她“才貌双全”,孙中山为她题字“天下为公”。
一处鲜为人知的高宅深院,一个旷世难寻的传奇女子,一段尘封百年的唏嘘过往。
2011年春天,这座院落里的一株枯死的老海棠奇迹般发出新枝,斑斑苍苍的树干中一株新枝昂然吐绿,当地人甚至风传,这株300年树龄的海棠有了灵性,或许是宅院的某位先人显圣。传说虽荒诞不经,却寄予了人们深情缅怀的美好念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这所宅院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河南安阳殷墟西约二十公里的这个村庄叫西蒋村。位于村子中央的这一处清末民初的建筑群,就是这棵老海棠的主家——马家的宅院,人们称它“马氏庄园”。
雄浑深邃而又富丽庄重的高屋深院,廊廊环绕,院院相通,昭示着这个家族的神秘和传奇。一件件珍贵的遗存,更传递出马氏家族曾经的煊赫和兴盛。
这处宅院的主人是清末政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名叫马丕瑶。马丕瑶仕途坦荡,从知县一直做到两广巡抚。他育有四子三女,小女儿马青霞,便是枯树发芽传说中那位被缅怀的先人。后世的传说美谈,不是空穴来风,她一生写就的传奇,足以让后人浩叹唏嘘。马氏庄园,就是这个传奇的起点。
这是悬挂在东院小楼上的一块匾,上面写着“思无邪斋”,出自《诗经》,后人常把它解释为心无邪意,思想纯正。这里便是马青霞居住的地方。
同期声: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院长 教授 张华腾 :她受的家教是非常好的,包括她父亲就是一个非常刚直清廉的这样一个官员,她是父亲最小的一个姑娘。
在父亲和几个兄长的熏陶下,马青霞从小知书达理,能诗善画。在马氏庄园,马青霞度过了她的少女时期。18岁时她嫁给了当时河南省的“首富”、尉氏县大地主刘耀德,马青霞遵从旧制随了夫姓,所以后世也称她为刘马青霞或刘青霞。
同期声: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院长 教授 张华腾:从她的这场婚姻来说,她这边是一个官宦之家, 那边是一个富豪之家,刘家在尉氏号称刘半县,在北京开封南京有很多的当铺店铺,家里面还置办了很多土地,绝对是一个富豪之家,应该说是门当户对。
刘家共有五门,其中马青霞的丈夫刘耀德几代单传,所以整个刘家五分之一的财产都在刘耀德的名下。马青霞25岁这年,刘耀德因过度吸食鸦片而死,刘家的万贯家产落在了马青霞名下,25岁的她便坐拥千万家产,自此这个年轻无后的寡妇,也成了那些觊觎财产的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同期声: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院长 教授 张华腾:她之所以在这个家族中站稳脚,跟她的一些举动有关,她就是不惜自己的钱财,办义学义庄,她在她的家族中尽管做了很多的好事善事, 但是同族人还是要跃跃欲试要争夺财产。 我们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马青霞,绝对不是为了寻访这段豪门恩怨,因为这个偏居开封的女富豪,勇敢地走出了大宅门,开启了人生另外一幅壮丽的图景。
同期声:河南安阳县文化旅游局 原文光:转折点就是在(马青霞)东渡日本,到日本以后,结识了这些先进人物,然后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
1907年,马青霞毅然冲破礼教束缚,随兄长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她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当时正值同盟会河南分会要出版刊物《河南》,因为经费不足,迟迟无法印刷出版。闻知此事后,马青霞毅然捐出巨额资金资助创办。
同期声: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院长 教授 张华腾:《河南》这个杂志很快就创办起来了,成为一个宣传革命的重要报刊之一,甚至它和同盟会的机关报,有人评价差不多,它发挥了重要作用。鲁迅恰好也在日本,《河南》杂志创办之后,大概鲁迅在《河南》上发表了三四篇文章。
在与《河南》杂志往来的过程中,鲁迅先生结识了马青霞,对这位侠肝义胆、文笔出众的女性颇为赞赏,并亲笔为马青霞作了“才貌双全”的题赠。
同时,马青霞又与革命友人在日本东京创办了《中国新女界》月刊,积极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成为女权运动的一面旗帜。其中,马青霞还亲笔写下《告四万万男女同胞书》,大胆地向世俗宣战,倡导女性思想解放。
同期声:马青霞的曾侄孙女刘洧兰:对她的评价就是女中豪杰,她把钱财看成是身外之物,她其实还没有投入革命以前,她就已经兴办学校,而且还兴办女子学校,她不仅是革命义士,她更是女性的发言人,她希望女人要当自强,也要受教育。
虽然马青霞在日本只待了半年的时间,但是对她来说犹如涅磐重生。此时的她,似乎看到了自己施展抱负的未来之路。
从日本回国之后,马青霞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浪潮中。1908年马青霞还把自家的花园改造成为一所女子学校——华英女校,这也是河南省第一所女子私立学校。
同期声: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院长 教授 张华腾:女校这是很有名的,她在办女校这方面,一个在开封办女校,在尉氏办女校, 她办的女校都是很出名的,聘请日本人来当教员,学习一些近代的科技,这些知识,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个妇女在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上这一方面,或者中国近代报刊史这一方面也都能够重重的写下一笔。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在马青霞的心中,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终于实现了。辛亥革命成功后,马青霞声名远播,与鉴湖女侠秋瑾齐名,当时有“南秋瑾,北青霞”的美誉。
然而,瞬息万变的时局终究与理想背道而驰,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品尝的胜利果实,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国难当头,家族内部的不断扰乱,更令马青霞困顿不已。她一次次地为社会、为革命捐献巨款,激怒了刘氏族人,他们甚至从政治上对她伺机要挟迫害。
同期声:马青霞的曾侄孙女刘洧兰:她以前就是为了辛亥革命的时候,她是愿意倾尽所有家产,我们刘氏那个时候是五房,然后她也不顾其他族人的反对,族人是很激烈抗争的对她,但她还是倾尽所有要支持革命。
至今悬挂在安阳马氏庄园马青霞故居中的这块“天下为公”孙中山的题字,便是那段历史最好的印证。
同期声: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院长 教授 张华腾: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呢,主要是要搞实业,其中一个就是修铁路,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马青霞这个家族纠纷,家族要争夺她的家产,两次到上海,找到孙中山,要把自己的家产捐献给孙中山,捐献给全国的铁路事业,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很感动,感动至极马上下笔给马青霞提下了,天下为公这样的题字送给了马青霞。
可惜这次捐款并没有达成,随着南北分割,军阀混战,战事阻断了一切。此时,刘氏家族中也流言四起,族人对马青霞捐款强烈不满,横加指责,并且控告她私通国民党,反对北洋政府,幸得兄长马吉樟疏通关系,才使她幸免于难。
1922年,按照马青霞的意愿,时任河南督军的冯玉祥把马青霞在开封的财产收归公有,用于办学和革命事业,从而结束了马氏族人长达十年的财产争讼,也算是了却了马青霞多年的夙愿。
由于多年在外奔波,积劳成疾,回到老家不久,马青霞一病不起。1923年,一代巾帼英雄与世长辞,年仅47岁。
同期声: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院长 教授 张华腾:她把整个的家产投给了社会的进步事业,在北京办学堂也好,或者革命党人办的学堂报刊也好,都有马青霞的身影,我们今天的进步就是靠这些人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落里,能够走出这样一位传奇人物,这也就难怪当地百姓会编制一些“枯树发芽有灵性”的传说了。
仲夏古槐皂角枝繁叶茂,百年海棠枯树逢春,马氏庄园经历了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静静地守候在那里,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沧桑往事。
(记者 朱晓娟 赵杰 高予妍安阳报道 解说:陈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