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闭
在上海市东宝兴路125弄,有三幢很不起眼低矮楼房,都建于上个世纪初,如今早已经破败不堪。据专家考证,这里曾经是日本在沪最早慰安所“大一沙龙”旧址。
同期声
在上海市东宝兴路125弄,有三幢很不起眼低矮楼房,都建于上个世纪初,如今早已经破败不堪。据专家考证,这里曾经是日本在沪最早慰安所“大一沙龙”旧址。
同期声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苏智良(实际上不仅是上海 还是中国甚至世界上第一个日军慰安所 在1931年年底的时候 随着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士兵越来越多 因此这个地方就被叫做日本海军指定慰安所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慰安所这个词)
(正文)
9月13日,记者来到了离轨交3号线东宝兴路站不远,一片高楼大厦中的东宝兴路125弄,1号、2号、3号,三栋纵向排列的西式楼房显得十分破败。
125弄1号,进门是一个庭院,面积狭小。住在这里的杨女士说,庭院是当年的日式花园,后来经过多次改造,空间被一点点地挤占了。
同期声
1号居民 杨女士(剩下来没什么东西 主要还有个花瓶 别的没有了 他们开头说是日本人跳舞厅什么的 有弹簧地板 跳舞 我们来也没什么东西(剩下) 这些是的 这里也有的(指着地板)都脱光了 年数久了脱光了 人家扫地带走了)
(正文)
2号楼吴煜真先生说,1946年,他随父亲搬进这套房子,此后就一直生活在这里。
同期声
2号居民 吴煜真先生(门在这里 门在这个地方 是拉门 就是那种日式拉门 所以说全部都改掉了 我小的时候 我来时候两岁 那时候还有榻榻米 人家说什么叫榻榻米 不懂 我懂的 这么厚的榻榻米 没有了 没有了 能保存完整的也就我们这里了 没有东西了)
(正文)
即便是在阳光灿烂的夏天,楼里的光线依然不好——白天进去也需要开灯。一踏上木质的楼梯,就“吱吱”作响。东宝兴路125弄被确认为“大一沙龙”遗址,但住在这里的居民却并不如何高兴。对他们来说,更在意的是如何改进自己的居住条件。
同期声
杨女士( 我们这边居民是 希望国家拆掉)
杨女士(你看烧饭的 上面好几家人家一间烧饭间住的多数是老人 希望他动迁 这个房子外面望过来很好看的 你真正看看里面 装修只是外面那堵墙 我们住在一楼20平方米 下雨都要漏了)
(正文)
著名慰安妇问题研究专家苏智良教授表示,他曾经想把“大一沙龙”遗址建成一个日军慰安妇罪行历史陈列馆,但但由于涉及拆迁等困难,未能如愿。
同期声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苏智良(就说把这批居民迁出去 那就是一笔巨资 这个钱谁出 因为这个当中涉及的问题太多了)
(正文)
而随着时光的变迁,一些曾经在“大一沙龙”慰安所做过事或者有记忆的老人一个个去世,挖掘“大一沙龙”的历史更艰难了。
家住东宝兴路103号的张银富,曾在“大一沙龙”做过油漆工。他的妻子告诉记者,老伴已经去世五六年了。
同期声
苏老太太(他在这里从小就学生意的 学了生意后 我不知道几几年就到那个厂里去做了 做油漆工 漆个个马桶的)
(正文)
据苏智良教授介绍, 2005左右,关于东宝兴路125弄去与留的争议持续近两年,最终上海市文管部门决定对此处进行保留。但是如何利用却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同期声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苏智良(慰安妇制度 是二战时候一个反人类反人道的一个罪恶的制度 大一沙龙这个遗址是我们所知的 或者说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第一个慰安所的遗址 而且四幢房子基本完好 因此把它保存下来 展示一段苦难的历史 就像奥斯威辛集中营那样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的人类来说 都是非常重要的)
(正文)
记者联系上海文物保护部门求证此事,但并没有得到确定的回音。
记者 徐明睿 张亨伟 上海报道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