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1911年随着武昌新军的起义枪声,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国创立,万象更新。北京这个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古城,从帝王都城到民国首府,开始扮演新的角色,于是一场改造城市面貌的革命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采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项目专家 李学通) 实际上就是从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国家政治制度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都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从城市这个布局,城市的格局变化来讲,一个是,它是这种社会变化的反映,实际上这种变化呢,也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隔断1、从堵到通——天安门广场的改造
解说:这里是天安门广场,北京的心脏地带,她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自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起,北京城的城市规划就保持着中轴对称式的城市布局和全封闭的环状城垣系统,也就是俗称的内九外七皇城四,北京人俗称的四九城。辛亥革命后,为了疏通城内的交通,原来属于禁地的天安门广场,对民众开放。市民可以从中华门以及东西长安门来往出入。
采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项目专家 李学通)以前像天安门广场这条路,完全是天街,禁道。一般老百姓是不能过的。什么人什么时候过,走哪个门走哪条路都是有非常严格的国家制度的限制的。其实就北京这个城市结构,近代以来或者说是辛亥革命以后,民国以后一个最大的变化,当然这个变化是逐渐产生的,就是皇权,紫禁城故宫这个位置,以前由城市最核心的位置,它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核心,而且是政治上的核心,实际上它在发生变化,就是它在往后推,就是我们感觉上在往后推,以前广场这个位置,就是更加突出来了,就是人民的活动增加了。
解说:位于天安门广场南侧的正阳门,俗称前门。庚子战争结束后,象征国门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已在战火中焚毁。在战后的艰难局面下,清政府仍不惜拨出重金,委派重臣,费时5年,以使正阳门恢复国门旧观。到了1906年,正阳门火车站建成通车,它在扩大了城市的空间半径的同时,也使得前门一带交通压力骤然加剧。1915年,当时的中央政府批准了内务总长朱启钤的倡议,启动了正阳门改建工程。改建方案出于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之手,工程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瓮城月墙及东西闸楼全部拆除,原来封闭的瓮城变成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周围种植树木,并修建了西式喷泉。紧靠正阳门两侧的城墙上,各开通两个南北向的门洞,新修了宽阔的道路,直接沟通了内外城的往来。
采访:(中国记忆网 总执行人 张金起)从现在的前门东大街和西大街这是不通的,要绕。那么打通了这个关节,然后呢在和平门,开了一个口子,过去是前门之后,你要再往西就是宣武门,和平门这个地方没有路的。为什么要打掉瓮城呢,这跟两个火车站有关系。前门的东边叫京奉,北京到沈阳的。它的西边还有一个车站,现在叫观旗宾馆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叫京汉,就是北京到武汉的。这两条,一南一北,这两条交通大动脉,在当时这两个地方都是比较繁华的。所以急需要打通这个(瓮城)。因为这两个车站离着这个距离有一公里吧,这地方是人口最密集,所以他要把它打开,打开的作用就是你可以从京奉,如果你要倒车的话倒到京汉去,走10分钟就走过去了,那么如果不打通,就要绕,绕到这个前门有个月亮湾,就要绕过月亮湾,就是绕过瓮城再过去,比较远。
解说:今天的正阳门早已没有了轰鸣的火车声,原来的火车站成为一座记录着中国铁路发展史的博物馆,离它不远的前门大街是一条繁华的仿古商业街,正阳门两侧城墙的大门时刻敞开着,百年来延续着通途。
隔断2、从禁到放——市民公园的兴起
解说:现在的北京中山公园游人如织,很难想象在100年前的中国,这里是专门供皇帝祈祷社稷的场所。那时候不仅是皇室,达官显贵、僧侣寺庙也占据了大量的园林、坛庙。尽管这些园林和坛庙占据了广阔的城市空间,却完全是为皇室、贵族、仕宦所专有,从城市空间整体规划的角度,几乎从未有过供市民使用的园林和公共空间。
采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项目专家 李学通)包括那个公园以前都是皇家园林,皇家禁地的地方,后来就逐渐开放,最突出的是,现在我们叫中山公园,当时叫中央公园,那个公园的开放,向社会开放,甚至包括中南海对社会的开放,1916年国庆,10月10号,民国国庆的那一天开始,中南海也对外开放,老百姓也可以进去参观,游览。我想这也是,实际上是只有辛亥革命,民国成立,这个政治上的一个改变,人民的地位提高,民权的伸张,才能有这种建筑上的变化,同时这种建筑上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心理的变化。
解说:辛亥革命后,在京都市政公所的倡导下,北京城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公园开放运动。与国内其他城市陆续建成的公园明显不同,这一时期北京公园的基本特点在于“开放”二字,亦即在原有的皇家园林坛庙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公众消遣游憩的公共空间。其中开放最早,影响最大的是在明清两朝社稷坛原址上改建而成的中央公园。 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曾在享殿停放灵柩,接受北京市各界人士瞻仰吊唁。于是1928年,在北平特别市市长何其巩等人的倡议下,中央公园改称中山公园。今天的人们走进这里的时候,缅怀的不仅是这位伟大的先行者,还有他带给后人的思想和情怀。
采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项目专家 李学通)1924年末,1925年初的时候,孙中山先生受冯玉祥的邀请毅然北上,为解决国家政治问题,希望对解决国家政治问题包括南北统一,避免战争,和平啊,能够有所贡献。所以他就受冯玉祥的邀请到北京来。因为他来已经是抱病北上,病得已经很沉重了,到北京不久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后呢,实际上他的遗体,暂时存放在中山公园的那个殿里头,大殿里面,后来才移到香山碧云寺,现在才移到南京中山陵,这是比较晚的时候了,中山公园当时遗体安放的时候呢,有很多各界的代表,老百姓啊,来祭祀,来拜谒,参观啊等等举行纪念活动。也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后来就把这个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解说:和中山公园一样,紫禁城也由明清两代皇帝的家变为市民公园,也就是现在的故宫博物院。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仍然居住在紫禁城里面,但是当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溥仪的紫禁城生活也在1924年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之后彻底结束了,第二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了故宫博物院,从此,这座象征皇权的庄严建筑群也不再是百姓的禁地。
隔断3、从拒到迎——建筑风格西风东渐
解说:民国初年,东交民巷地区有各国银行、洋行、饭店、医院等已达九十余家,这里是北京近代建筑西风东渐的典型代表。但是作为使馆区的东交民巷,其建筑主要还是为了适应外国人在中国的工作、生活需要,对当时本土的建筑特点影响不大。
采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项目专家 李学通)大规模的更普遍出现这种西式建筑,实际上是在近代以后,所谓西风东渐以后,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增加,西方人到中国来呢,他们也带来了这种西方的建筑艺术。东交民巷也好,宣武门外也好,等等都有很多西式教堂,然后包括一些在中国的驻华使馆,然后银行、邮局等等这些,随着西方的生活方式,或者机构的出现,所以许多西式建筑也在北京出现,首先是在东交民巷。
解说: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己也开始盖起了改变原来的东方风格的新式建筑,这一时期的新式建筑不仅在空间布局上更为考究,建筑风格也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采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项目专家 李学通)对我们影响更多的,主要还不是这些个由西方人建筑,西方人居住或使用的建筑。实际上对我们更有影响,更有意义的呢,是许多中国的政府机构,司法机构等等就出现了这个用西式的方法建筑的这个所谓的西洋建筑。包括清末的许多机构已经开始出现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保存下来的,清末的陆军部,还有已经消失的这个大理院,清末的大理院,等等。
解说:如今的北京开放、包容,无论是天安门广场的漫步,还是公园里的小憩,无论是驻足观赏文物古迹,还是走进某座巍峨雄伟的高楼,人们都不会忐忑、不会惶恐,因为在百年前的中国,一场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自由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脚下的大地。
编导:闫欣雨 摄像: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