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这里是位于江苏南京紫金山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是南京的制高点,站在这里,南京城尽收眼底。在紫金山天文台内一处不起眼的位置,树立着一块石碑,“天堡城遗迹”五个大字十分显眼,仿佛在向人们诉说100年前那场辛亥革命胜利的奠基之战。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南京驻有两支军队,一支是以旗兵和绿营兵为主的旧军,约2万人,分别隶属于两江总督张人骏及铁良、张勋等;另一支为新建陆军第九镇,由统制徐绍桢率领,这支一万余人的队伍将是起义军的主力。
(同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崔巍)
1905年,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式陆军36镇,从日本回国的徐绍桢被委任去训练第九镇,这镇大约有九千多人。当时由袁世凯统率的号称新军劲旅的北洋六镇,大约每镇官兵是一万二千余人,而与第九镇齐名的驻湖北的第八镇,也有一万一千多人。但是在徐绍桢的统率下,第九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力发展的很快。1908年,清政府举行“太湖秋操”,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军事演习,第九镇与湖北第八镇对垒,结果第九镇以少胜多打败了第八镇。
(正文)
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字固卿,广东番禺人。徐绍桢并不是革命党,甚至连立宪派都不算。他曾经上书朝廷,力陈忠君爱国思想,还极力主张先实行征兵制、后推行立宪,但清廷的腐败令他痛心疾首。随着各地新军相继起义,徐绍桢和他的第九镇官兵也成为了清廷地方官防备的重中之重。
(同期: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史全生)
新军第九镇呢,清朝对它不放心,那么由张勋对它们进行监视。张勋到后来就采取措施,把新军第九镇调出去,调出南京城,免得在南京城里面出问题,而且限制他们的武器装备,每一个人只能有三五颗子弹。
(同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崔巍)
当时,江宁将军铁良甚至派人要去刺杀徐绍桢,结果被当场抓获,因此第九镇官兵们义愤填膺,纷纷向徐绍桢建议起义,加入革命军的队伍。
(正文)
1911年11月4日,继上海被起义军光复之后,苏州、常州、镇江相继光复的消息传到兵营,徐绍桢决定率部起义。他一面派人去上海联系,以求得弹药的援助,一面召开各团队指挥官会议,布置行动计划。
8日拂晓,第九镇官兵向南京城挺进。中午11时,各路纵队到达距花神庙不远的一条河边时,立即分散行动。不久之后,设在石马村的起义军司令部与前方失去了联系,三个纵队互相之间也不通音讯,只好各自为战。
(同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崔巍)
8日晚7时,中央纵队向雨花台发起进攻,在冲到距雨花台只有一公里的地方,因弹药用完,部队只能临时待命。9日凌晨,中央纵队再次组织敢死队,向雨花台东峰进攻,曾一度攻上东峰,但又因后续部队没有跟上,东峰再次被清军江防营夺回,这次进攻遂告失利。
(正文)
在激烈的战斗中,虽然第九镇官兵作战英勇,战术灵活,但由于没有弹药,部队分散行动,无法配合,所以伤亡惨重。9日天亮时,战斗局势已经明朗,攻城无望。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攻城的起义部队相继撤出战场,向镇江方向退去。这一仗,第九镇官兵伤亡数百人,最高指挥官徐绍桢下落不明。
(同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崔巍)
进攻南京失利之后,徐绍桢回到上海,与同盟会中部总部的负责人进行协商。当时呢全国的形势非常复杂,一方面,不断的有省宣布独立,脱离清廷;另一方面,清廷起用袁世凯率北洋劲旅进攻武汉。袁世凯玩弄两手手段,一方面对武汉进行军事进攻,另外一方面,又派代表到武昌与革命党人进行和谈的试探。当时,武昌的起义军正在黄兴的率领下苦苦支撑。
(正文)
同盟会中部总部召开了紧急会议寻找应对之策,这个组织是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成立的,领导人包括宋教仁、谭人凤、陈其美等。在会上,粤军参谋长犹龙说:“欲定大事,非速攻南京不可。南京一日不下,武汉必危。武汉不支,则长江一带必不能保,满虏之焰复炽,祖国亡无日矣!”代表们分析全国形势一致认为,此刻武汉三镇已经告急,南京成了革命成败之关键。
(同期: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史全生)
南京同武汉不同,清朝对南京特别重视,南京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南京就控制了长江下游的沿河(江)地区,而长江下游是当时财富的主要来源,清朝的财政很大一部分要从这里来的。
(同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崔巍)
南京地形险要,北有长江穿城而过,东有紫金山,素有虎踞龙蟠之称。而且南京在历史上,也多次发挥过政治中心的作用。从当时的现实来讲,革命党人此时急于攻克南京,正好可以找到一个辐射全国,起到中枢作用的地方。
(正文)
11月11日,宋教仁、陈其美等以沪军都督府的名义,推举徐绍桢为江浙联军总司令,并号召各路革命军向镇江集结,会攻南京。11月15日,参加会攻南京的各路人马齐聚镇江,总共约2万人马。
革命军大兵压境,袁世凯给张勋电报称:“东南半壁,悉赖我公”。张人骏、铁良、张勋等决定死守南京,以江防营和城防营为主力,在南京城内外各要点设防,准备依仗地形和武器的优势与革命军大战一场。
(同期: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史全生)
过去太平天国同清朝政府打仗,也在天堡城打得很激烈,所以他们(联军)感觉到,要攻打南京,攻占南京,首先要攻占天堡城。
(同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崔巍)
11月25日,江浙联军对南京发起进攻。徐绍桢把他的指挥部设在城东的麒麟门外,主攻方向是紫金山上的天堡城。联军组织了有镇军、浙军、沪军组织(成)的部队,对该地发起进攻。激战几日,死伤惨重,仍未攻下。11月30日,浙军组织了敢死队,冒雨对天堡城发起强攻,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终于12月1日攻克了天堡城。
(正文)
这一仗,联军伤亡了数百人。同日,苏州义军也攻占了雨花台,将清兵压至城内,团团围住。徐绍桢惟恐城内平民遭遇战祸,派人劝降,张勋拒不投降,徐绍桢下令在天堡城架炮轰击。铁良、二张见大势已去,逃命而去。12月2日,南京完全光复,此时距离汉阳失守仅4天。
(同期: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教授 张宪文)
它的意义恰巧是在武汉革命力量遭受挫折的情况下面,那么南京一光复,对革命运动一个振奋,另外从它(南京)地理环境,从条件来讲,南京取得胜利,对于巩固上海,江浙地区革命力量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崔巍)
徐绍桢先前虽不是革命党人,却在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孙中山日后在他的自传中说,“汉阳一失,吾得南京以抵之。革命大局,因以一振。”并誉徐绍桢为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正文)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徐绍桢被任命为南京卫戍总督。此后,历任参政院参政、广州卫戍总司令、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广东省省长等职。1936年9月13日在上海逝世,葬南京麒麟门外白龙山,即当年光复南京时,江浙联军总司令部所在地。
(编导:吴瞳 摄像:吴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