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进校先放足开历史之先河,为女子开授国文历史启心智之门,教女性植桑养蚕树自立品格,聘外籍教师建新式女子学堂,一位千万富孀、一处百年老屋、一本手抄县志,为您揭开一所百年女校的传奇过往。
秋日,伴着沥淅的小雨,记者启程赶赴位于河南郑州东南的开封尉氏县,探访百年前河南第一所女子学校——华英女校。
“华英女校”在近一个世纪中,历经沧桑,几经更名,如今已经是尉氏县实验小学的所在地。在学校的一处角落小院,几间翻修不久的老式建筑,便是华英女校仅存的房屋旧址。老房子古朴,典雅,幽静,仿佛在无声诉说那段百年前的故事。
1981年,时任河南尉氏县文化馆馆长的于中华老师,在一次整理图书馆的书库时,无意中翻阅手抄本的尉氏县《县志》,在名人录中发现当地一个名叫刘青霞的女富豪,一段在百年前创办女校的历史浮现出来。
刘青霞在历史上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人物,1877年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县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原名马青霞,后嫁于尉氏县巨富刘耀德为妻,遂改名为刘青霞,二十五岁夫亡时便拥资千万。刘青霞虽为女儿之身,却有男儿气概;虽家产千万,却不甘做守财奴;虽偏居一隅,却胸怀天下。
同期声:原河南尉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主任 于中华:民国元年的时候,她(刘青霞)自己捐资,在河南省办的《自由报》,在那个报纸上她写了一个《告四万万男女同胞书》,她说这个坐养二万万死人,中国之社会活动无望也。她(刘青霞)当时已经看到,认为女子教育非常重要。
刘青霞决心办女子教育,以启迪民智。刘青霞在辛亥革命志士张钟端的劝说下,决心去日本考察女子学校,归国后于1908年在尉氏县创办河南第一所女校——“华英女校”。
同期声:原河南尉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主任 于中华:它这个私立女校呀,是开河南私立女校之先河,这件事情在当时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同期声:原河南尉氏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 王小秋 :在封建社会多少年来都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它讲究的是这个,(华英女校)冲破了这个观念。
万事开头难,女校校址一开始选在尉氏西门外的一片开阔地,因为这里既不十分偏僻又避开了县城的喧闹和嘈杂。可是因为听说是办女校,那片田地的主人却说什么也不卖了。
同期声:原河南尉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主任 于中华:听说是办女校,那人就认为不好,他(地主)是这样认为的,当时相当封建,刘青霞说你这块地有多大,我情愿用十两重的元宝,按说那块地一个元宝就够了,全部挨着给你摆满,有多大地方摆多大地方,一个挨一个摆满,我要买这块地,(地主)不卖就是不卖。
刘青霞的家是一处百年老屋,它的南花园,花草繁茂,奇石林立,亭台楼榭俱全,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办学好地方。教室就设在花园的大厅内,现存的那三间老房子就是当时她们教师的办公室。
同期声:原河南尉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主任 于中华:这个教师那地方有呢,她最佩服日本当时的女校,有日本的(教师),有留日女学生,她们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她(刘青霞)聘请过来四名教师。
创办女子学校,有教师还必须要有学生。但在那个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年代,招生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很多人都不愿意将家中的女孩子送到学校。无奈之下,刘青霞只有动员日本认识的河南籍同盟会会员。
同期声:原河南尉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主任 于中华:动员同盟会员让他们家的妹妹呀、让他们家的侄女呀,亲戚关系的这些女孩子来这上学。
经过多方面努力,学校初开时,共收学生50 名,她们大多是河南各地开明人士家庭的女儿,仅河南籍同盟会会员的家属、亲戚占了一大部分。
华英学校是全封闭式的,学校一律免费给学生供给统一学服伙食和书籍、文具等。学校对于入校学生的唯一要求就是“放足”。
同期声:原河南尉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主任 于中华:首先进校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女孩子要放足,所以这个放足呀,在当时可以说是个大逆不道的事情,这可以说是向封建习俗陋习挑战的一次大胆的革命行动。
女生入校后,学课里除了设有国文、算术、修身、史地等课程,还有很多锻炼生活技能的实践课。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学校组织学生学习编织、刺绣、植桑养蚕技术。为此刘青霞还专门买了三十亩地,办了一个桑园。
原河南尉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主任 于中华:那个桑园离华英女校,还有相当的距离,在北边大概有一公里的路程那么远,然后到桑园采桑叶喂蚕,这也算是学会了劳动,培养她们的自理能力。
原河南尉氏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 王小秋:提倡男女平等,就是有些事情男的能办到的事情,女的也能办到,在她的教科里边,她们学习的内容里边,她所了解的这些都作为她们的教科,去对学生进行教育。
按当地人的说法,华英女校就是个洋学堂,无论课程还是管理都是新式的。为了保证学校持续办下去,不让守旧的国人口诛笔伐,刘青霞在细节上也花了不少心思。
原河南尉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主任 于中华:(学校的)食堂做饭的大师傅都是男的,给这个女学生端饭的时候有一个口,互相都能看见,递饭的时候说不定手能接触到,这刘青霞想出啥办法呢,做了一个圆筒,半边圆筒,中间有个轴,底下有个盘,盘下面是空的,有个板,饭菜往板上一放,手一转就转过去了,女孩子们拿着饭走了,谁也看不见谁。
到1911年,华英女校共开办了4年,后因局势动荡被迫停办。4年间,这所女校办得卓有成效,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新女性,培养了一批批女仁人志士。
同期声:原河南尉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主任 于中华:任锐,她是延安保育院的院长,周恩来称她为“妈妈同志”,那就是华英女校出来的学生,还有更多的是出来当教师的。
“莫怜旧时花枝败,但求自由花常开。愿君不辞劳素手,育得群芳天下栽。”这首诗就是华英女校的创办者刘青霞女士亲自题写的。华英女校办学时间虽然不长,但对以后女子教育发展影响颇大。
同期声:原河南尉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主任 于中华: 通过这几句歌词,就可以看出来,闪耀着民主、自由、平等这样的一种思想光华。
同期声:河南开封尉氏县实验小学校长 李青:让女子真正的能够体会到自己不单是一个家庭人,还是一个社会人,让女子真正能够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对女子的思想解放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百年前华英女校的旧址上,百年后还是一所学校,似乎在证明着历史的传承与延续。为了纪念华英女校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河南尉氏县实验小学在大门口显眼位置专门设立了“华英女校旧址纪念墙”,让来往学校的人都能了解学校的历史,了解华英女校当年留下的那段不朽业绩。
(编导 朱晓娟 摄像 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