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 头】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后,代表清朝封建统治的黄龙旗,在武昌绝迹。一面叫做“铁血十八星旗”的新旗帜飘扬在武昌城上空。从此,一个时代结束,一个时代开始。
百年辛亥:“铁血十八星旗”诞生记
【解说词】1911年10月9日,武昌起义的前一天,原武昌日知会会员、时任共进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孙武,在汉口俄租界的共进会机关楼检试炸弹不慎引起爆炸。在场的共进会骨干李次生当机立断,顺手拿了一面共进会的九角十八星旗为孙武包扎,然后背起孙武紧急转移。该地不久即被清军查抄。
【解说词】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战斗打响后,李次生将为孙武包扎伤口的这面血迹斑斑的九角十八星旗插上了湖北省咨议局,即今鄂军都督府旧址纪念馆大门,这就是在武昌首义的枪炮声中,倾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面革命大旗——九角十八星旗。
【解说词】九角十八星旗,顾名思义,旗有九角,上缀十八颗星星,原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1907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时的会旗。又称为“铁血十八星旗”或“首义之旗”。
【同 期】共进会会长刘公孙女 刘重喜:十八星旗的颜色是三个颜色,红、黄、黑,红是血,黑是铁,黄就是炎黄子孙,他那个九个角就意味着当时的九州,十八个星就表示当时关内的十八个行省,他的意义整个就是说炎黄子孙要用铁血精神,武装起来,推翻满清,建立共和。
【场 景】武昌昙华林32号老房子。
【解说词】100年前,有“首义之旗”称号的“九角十八星旗”就诞生在这栋小洋楼里。而这栋小楼的主人,就是湖北共进会的第三任会长刘公。
【解说词】刘公本名耀宾,字仲文,1880年出生于襄阳,留学日本时易名刘公。1907年,刘公与四川张伯祥、湖南焦达峰和江西邓文翚(音辉)等一起,组织革命团体“共进会”,以谋在长江流域起义,后被推举为第三任会长。
【解说词】公馆大约建于1900年前夕,坐南朝北,法国乡村别墅式建筑,为三段式两层砖木结构。
【解说词】1911年5月的一天,湖北共进会第三任会长刘公,在这栋小楼里约见了湖北中等工业学堂的几名学生,他们都是共进会学生会员中的骨干,比较熟悉绘图并自备有绘图仪器。
【解说词】刘公向他们郑重布置了秘密放大绘制“首义之旗”的任务。同时要求他们必须赶在暑假前后完成20面旗帜的制作。三位学生先是将样旗按要求做成纸型,在送经刘公认可后,再在红、黄、黑色的布片上依样放大裁剪。
【同期声】共进会会长刘公孙女 刘重喜:买了布以后,当时买的只有白布,因此祖父又带他们到附近的药房去买一些可以染色的染料,就把它染成三个颜色,然后把它裁好。
【解说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即完成了绘制、放样与剪裁的任务。然后由共进会骨干邓玉麟在武胜门正街秘密找了一家稳妥的裁缝铺,每次在店铺打烊后,才偷偷夹送两面旗料去缝制加工,等两面旗帜做好取回后,再送去两面旗料。
【解说词】直到武昌起义前夕,总共缝制完工了18面九角十八星旗。这18面准备参加武昌起义的旗帜,先后被秘密分送到武昌小朝街85号的文学社机关和汉口宝善里14号的共进会机关存放。除了插上湖北咨议局那面,其余旗帜尽被清廷查抄。
【解说词】10月1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在新成立的鄂军都督府第一次会议上,确定了九角十八星旗作为开国后的国旗。
【同 期】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所 所长 张笃勤:11月11号上午军政府决定使用十八星旗作为民军的旗帜,这个时候想用旗帜的时候突然想起当时拿走的做好的18面十八星旗已被清政府搜走了,剩下还有两面旗在这个裁缝铺里。
【解说词】经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怕牵连自己已经逃走的裁缝店老板,取回最后缝制完工的两面九角十八星旗,并于当天,一面树在了武昌江边的汉阳门城楼上,另一面树在了武昌司门口的蛇山鼓楼上。
【解说词】在九角十八星旗的导引下,全国各地先后相继光复,从而一举改写了中国乃至亚洲反帝反封建的历史。
【同 期】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张笃勤:十八星旗取代清朝的黄龙旗,意味着革命军对清朝的胜利,代表一个新的政权取代一个旧的政权,它标志着武昌首义的成功。
【场 景】 武昌“鄂军都督府”旧址纪念馆的大门,张挂的两面“九角十八星旗”
【解说词】从第一面沾满鲜血的旗帜挂在这里,到如今100年过去了。100年前的往事已矣,只留下这面旗帜随风轻扬,似在无声诉说:我们从哪里开始,经历过怎样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