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考中秀才,却坦然地笑着说:“大丈夫当为国效力,使神州复见青天白日,区区一秀才何足道哉!”
22岁创编了流传于大江南北的七字唱本《歌保国》,高唱“野蛮政府共推倒,大陆有主归华人。”
30岁参加黄花岗起义,任总指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追赠他为大将军。
从一个聪颖少年,到一名投身革命热血青年,这位吟诵出“大好头颅拼一掷,太空追攫国民魂”的风骨文人,放下笔拿起枪,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去推翻清王朝江山。
片头:诗心剑胆——辛亥革命先驱赵声
(正文)
赵声,字伯先,江苏丹徒县(今镇江)人。赵声自幼聪敏,能文善武,见义勇为,曾破狱救人,被当地百姓誉为“豪侠少年”。17岁赵声考中秀才,亲友登门来贺,他却不以为然。
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此时在南京私塾教书的赵声忧心如焚,他明白仅仅教书育人是无法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于是辞去私塾先生一职,转而报考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读于江南陆师学堂,学习军事知识。
1902年底,赵声从江南陆师学堂毕业。听说国内有志救国之士大多聚集在日本,便决定东渡日本考询军政。1903年2月赵声启程赴日,同船前往的还有受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委派到日本考察教育的江楚编译局总纂缪荃孙,和即将担任三江师范学堂教习的柳诒徵等人。在船上,几人相谈甚欢,缪荃孙和柳诒徵见赵声颇有才学、见地不凡,便邀其加盟三江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
(同期:江苏镇江市地方志办公室 原主任 陆潮洪)
他实际上到日本去学习军事政治。他跟黄兴在一起不是看人家部队演习、打仗。他进一步地到日本去深入地学习,因为日本集中了好多的中国的革命志士在那个地方。为他进一步走上军事的道路做的第二步工作。如果说第一步是上水师陆师,第二步就是到去日本考察军政。
(正文)
在日本,赵声结识了黄兴、何香凝等许多革命同志,眼界大开,信心倍增,他曾多次对人激动地说:“中国事尚可为也。”他觉得“革命贵在实行”,所以不久便急匆匆地从日本赶回国内。
1903年夏,赵声回到家乡镇江。为了启迪民智、唤醒民众并强健其体格,他先后开办小学堂,成立阅书报社,组织体育会。不久之后应缪荃孙和柳诒徵的盛情邀请,就任三江师范学堂教习,教授国文等课。一方面尽其所学传授给学生,一方面广泛结交校内教员学生和社会上的有志之士,频频地进行着革命宣传和串联活动,很快成为南京地区革命的核心人物。
1903年12月22日,冒着刺骨寒风,来自三江师范学堂、江南陆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汇文书院、基督书院、益智书院等校的师生数百人,相约齐集在南京鸡鸣寺北极阁之下。赵声从人群中走出并登上高台,痛斥俄帝国对中国的侵略,要求俄国立即撤出,归还东北。此时,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拒俄运动”,声势一浪高过一浪。
(同期:江苏镇江市地方志办公室 原主任 陆潮洪)
赵伯先就走上台去,首先发问,大家知道吗,我们中华民族就要面临亡国的这种灾难,他这样开始讲的。他说沙俄不断地侵占我们的国家,我们中华民族给这么多帝国主义国家来侵占,我们怎么能熟视无睹呢。进行一番演讲以后呢,在演讲的过程中间声泪俱下,为我们的国家民族遇到的灾难,声泪俱下,说到动情的地方,号召大家我们一定要起来,报国、图存、救亡。
(正文)
这次“假借俄事,极论革命”的北极阁演说,不仅轰动了金陵古城,而且很快传遍了苏、皖、湘、鄂诸省,赵声的威名一下子远播四方,同时也引起了当局的极大恐慌。两江总督得报后大为震怒,下令通缉赵声,格杀勿论,赵声闻讯避走他乡,西赴湖南。
然而更值得称道的是,赵声在三江师范学堂任教期间,还秘密写出了流传于大江南北的七字唱本《歌保国》。《歌保国》是赵声匿名写出的,最早只是在学堂师生中秘密传抄。后来《苏报》主笔章士钊想方设法帮助赵声秘密印刷了数十万份传单,派可靠之人广为散发,一时间,长江上下游的清兵几乎是“人手一纸”,不少清兵更是将这首“妖言惑众”的《歌保国》背得滚瓜烂熟。1911年10月5日,武昌起义前夕,《民立报》还重新刊登了这篇战斗檄文,以此激励革命志士。
赵声用他的妙笔,满腔热情地召唤全国同胞热爱自己伟大的国家,并号召人们挺身而起,万众一心,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创建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
(同期:江苏镇江市地方志办公室 原主任 陆潮洪)
赵伯先在两江师范(学堂)写的保国歌(歌保国),可以跟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应该说是在同时期出现的。它(歌保国)比它们来讲是更通俗,更容易为群众接受。
(正文)
1904年6月,离开家乡、心怀革命的赵声听闻袁世凯在保定扩练北洋新军,便于北上投军。在袁世凯的麾下,赵声不但无法施展报复,而且还受到袁世凯的监视。本打算相机策动革命,但也未能成功。此后数年,赵声先后辗转于湖南、广西等地,直到1906年,赵声加入了由徐绍祯所率领的新军第九镇,从最初的一营管带到一标标统,赵声不但对士兵们关爱有加,而且还在士兵中宣扬反清思想,冷遇、柏文蔚、林之夏、倪映典、熊成基等革命精英均是由赵声招入军中并引向革命,而此时的赵声被推举为长江流域同盟会盟主。一支由赵声组织和领导的特殊的“新军”队伍,在悄悄地成长壮大。
从日本回国后,“革命贵在实行”就一直是赵声的革命指导思想,但其在南京、广西、广东组织和策划的多次革命行动,总因各种原因未能达成。1910年2月,庚戌广州新军起义也以失败告终。赵声化名宋王孙,和黄兴、胡毅生等人匿居香港,酝酿着更大规模的革命活动。
(同期: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史全生)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当然对赵声来说是一个打击,但他意志没有摇动,没有摇动意志,还仍然要坚持革命。
(正文)
1910年10月,孙中山召集赵声、黄兴等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准备重振旗鼓,在广州再次发动起义。赵声任起义统筹部副部长,并担任起义总指挥。此后,赵声多番派人至各地新军、巡防营及会党中活动,在广州陆续设立秘密活动点30余处,并向海外华侨募集经费。黄兴、谭人凤考虑到赵声长期在新军任职,不宜过早露面,安排赵声在香港调动各路选锋队员整装待发,分批进入广州。
(同期: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史全生)
因为赵声是军事人才,他学过军事,而且长期在新军里面当过比较重要的军官——标统,标统在过去新军里面是个比较高级的将领了。当时新军里面最高的一级是正统,正统相当于总兵。标统也比较高的,因此他有军事上的才能,而且他长期从事革命活动,和军队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文)
由于经费不足、枪械未能及时运到,加之起义事宜走漏风声。原定于1911年4月13日(辛亥年三月十五日)起义,最终在仓促中于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发动,由黄兴率敢死队分四路突击,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与大队清军展开激战,起义军奋战一昼夜,因伤亡过重,被迫退却,牺牲100多人。主帅黄兴右手被打断两指,足部也受了伤。
1911年4月29日的《香港华字日报》刊登了发自广州的三次特电,其中一则记述:“革党廿九晚六点半钟突有多人持枪拥至督署乱抛炸弹以毁督署……”透过这份香港报纸的描述,100年前“黄花岗起义”的枪炮声、嘶喊声,依旧回荡在今人的脑海里。
当黄兴从死亡线上逃出来,遇见4月27日夜从香港带二百多志士赶来赴难的赵声时,两位男儿汉相抱痛哭。
(同期:江苏镇江市历史学会 理事 李守静)
因为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赵声、黄兴聚集了全国的精英,与清王朝执意决死地搏斗。另外的话,就是孙中山、黄兴、赵声到海外(募)捐了很多的钱,所以黄花岗起义的经费,基本上是华侨捐来的,捐了很多的钱,也做了充分地准备,以为可以一举拿下广州,没有想到由于黄兴屡次改变起义的日期,仓促地起义,使黄花岗(起义)遭到了惨败,当然还有寡不敌众的缘故,还有叛徒的出卖,所以赵声悲痛欲绝。
(正文)
伤心欲绝的赵声带着失败的阴霾又一次回到香港,无限的凄凉油然心生。1911年5月18日,年仅30岁的赵声积劳忧愤,因盲肠炎病情恶化而去世。他临终前连连叹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赵声去世后,章太炎传报国殇,“中外之士,识与不识,闻之皆为流涕”。黄兴、胡汉民代表同盟会作《告南洋同志书》,并致函孙中山,表达了对失去革命战友的苦痛心情。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追赠赵声等一批革命先烈为大将军。
(同期:江苏镇江市历史学会 理事 李守静)
在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的时候,公布的上等官佐军衔制当中,上等官佐有大将军、中将军、少将军,没有上将。所以当时孙中山在1912年的2月份,追赠了赵声、邹容、喻培伦、还有吴禄贞等十一人为大将军。
1912年8月,军衔制有所改变,在上等官佐当中的话有上将军,没有大将军。所以北京民国临时政府又追赠赵声为上将军。
(正文)
当年的革命大将军如今静静躺在他年轻时就选定的安息之地——江苏镇江南郊竹林寺附近。1926年,老同盟会员冷御秋倡议建立赵声公园,并发起集资,1931年,赵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后改名伯先公园,以纪念这位诗心剑胆的近代民主革命先烈。
编导:吴瞳 宋克珊(实习) 摄像:吴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