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你干嘛挑衅我,未解决”
解说:不知您是否还记得上面的这段视频,2006年,这段名为巴士阿叔大战粗鲁哥的短片被人放到网上以后,仅仅一个月,点击率就超过700万次,作为香港人压力之下焦虑情绪的典型代表,“巴士阿叔”曾吸引国内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而今天为什么要重提这段视频,原因很简单,因为阿叔说的“没解决”。事实上,类似阿叔这样的情绪我们都很熟悉,比如,上下班的公车、地铁里,类似的吵骂还言犹在耳。如果说巴士阿叔的发泄方式还算是比较温和的,那么广州“龙凤胎夫妇”跳楼,官员自缢等一连串极端事件的发生,就让人们不得不进行反思了。
隔断一、全民的焦虑
据统计,2010年中国15岁及以上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17%,其中抑郁症约为5%,焦虑症约5%,药物、酒精等物质依赖症约5%。而更多人对焦虑的感性认知来自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郁闷”、“伤感”和“压力大”。上述事例也一再说明,焦虑情绪日积月累,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焦虑是什么,它将如何作用于我们的生活?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 临床与咨询研究所 所长 刘翔平)所谓焦虑就是指对未来这种不确定性的一种恐慌,对未来存在的各种各样机遇和风险的这种不确定的一种焦灼的期待,生活中一切一切都确定了,那人们就不焦虑了。
解说:几乎每个人都是在未知的世界中前行,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主导着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的焦虑情绪在不断产生和蔓延。
同期:(记者:有感觉过焦虑么)
有。
(记者:都什么事让你感觉焦虑呢?)
堵车,时间不够用。
焦虑情绪,肯定有过啊。
工作上的压力肯定也会有,或者是朋友之间发生的一些诚信缺失这样的一些。
焦虑,有的时候会有。学习的时候上的课比较多,作业比较多,时间安排不过来就有这种感觉。
解说:有媒体曾经总结了不同阶层的烦恼,颇具代表性:如农民犯愁为滞销的农产品,大学生为考研就业焦虑,家长从幼儿园起忧虑孩子升学教育,企业老总担心资金链短缺,普通市民担忧工资和银行存款跑不过CPI,即使是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也可能会担心住的地板是否有毒,用的锅灶是否符合标准,外出就餐,除了遇到地沟油,还有什么其他陷阱。而上述种种状况似乎也印证了一个事实,人们已经无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全民焦虑时代。
隔断二、身边的躁动
解说:北京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34%的受访者经常产生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常态,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年轻一代在社会压力下更是感到焦虑不安。
采访:(某公司员工 小王)最大的焦虑就是在工作这方面,工作了这么久,也换了很多家公司,但是随着物价上涨,工资却一直没有上涨的趋势,现在每月的收入根本跟不上消费的节奏,我们特别是80后的在北京打工的这些毕业生,压力很大。现实一点吧,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北京安家,打算买一所房子,买辆车,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有可能的话,把父母接到北京来,让他们安乐晚年。
解说:小王对工作的期待都源于生活带来的生活压力,“稳定”的状态是解决他们目前焦虑的途径之一。那么这种渴望稳定生活的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呢?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 临床与咨询研究所 所长 刘翔平)我们都是特别想追求成功,资源又很有限,人又比较多,大家在这个金字塔上拼命的想往上走,这样就导致了这种多余的焦虑,有的时候超过了生活本身所带来的必然的焦虑。
小林是一家外企员工,有房有车,家庭幸福,在很多人眼中他的生活称得上稳定,但是最近他也开始焦虑了。
采访:(某外企员工 小林)我现在这个阶段就是感觉我真正要去做什么,这是一个长久的问题,我不太明白别人的感觉,就是说你真的要去打工或者说在外企,那么你到底打算在这干多长时间,10年、20年、15年,你在这外企打算工作多少年,我估计没有谁说超过十年的。
解说:小林说自己现在的状态让他有些迷茫,十几年的外企经历,反倒有点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未来的小林,内心也潜藏着焦虑。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 临床与咨询研究所 所长 刘翔平)我觉得老一代人生活在计划经济传统社会当中,安全感特别强,一切都有人给你提供一种保证,包括衣食住行,住房就业,所以相对来说,焦虑程度就比较低一些,社会转型之后呢,尤其这几年来,房改、医改、教育,选择余地特别多,不确定性特别多,所以人们变得比较焦虑。
解说:正如刘翔平教授所说,焦虑的概念早就有,只是现在集中爆发而已。人们处在一个焦虑的时代,每个人都想尽快地达到成功。但其实,焦虑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标准太高了、时代改变了,有人甚至认为,这是速度的代价。
解说: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手机、微博时刻在传递各种正面和负面的信息,加之公民意识的觉醒,使得环保、慈善、食品安全等很多社会事件成为人们公共焦虑的源头。与过去的信息闭塞相比,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亲情的疏离,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加剧了人内心的冲突,而其传播的特质又使焦虑更具有感染性。
解说:有心理学家认为,手机是造成现代人焦虑的重要来源和核心载体,一种被称为“无手机焦虑症”的现象,进来被屡屡提起,而年轻人群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不可避免地,我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由此带来的焦虑。
隔断三、焦虑的救赎
解说: 从十九世纪上半叶,中国就开始了现代化转型之路,走得艰辛坎坷。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中国处处生机勃勃。然而物质的丰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救赎,那些为理想而远离故土打拼的人,被归属感和认同感深深地折磨。
31岁的小张是某建材公司的销售,今年的情人节小张和相恋一年多的女友刚刚分手,这让小张非常郁闷。
采访:(某建材公司销售 小张)(记者:为什么事分手?)老观念吧,因为说实话在北京这个地方可能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呢想在北京这种地方闯一片自己的天空,另一方面,又觉得老家这种地方很安逸,很舒服。而我们面临的也是这种问题,她呢是觉得在北京这种地方没有归属感,当然可能这方面也跟我有原因,因为毕竟像我这样工作很多年,还是当前这种工作状态的人,可能也不容易给别人一种安全感、归属感,所以说在这些方面人家会有质疑,所以她就想回老家发展。
解说:小张的感情困境折射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社会的转型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机会、前景都相对集中在一线城市,生存与生活都将会困扰,在此情况下,或轻或重地与焦虑为伴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当下普遍的焦虑现象?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为我们做了分析。
采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夏学銮)很重要的就是要平抑两极分化所造成的一些差距,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所带来的差距,没有差距了就解决了人们的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容易造成愤怒,造成心态焦虑,造成不幸福,这是肯定的。
解说:焦虑情绪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原因,除了依靠社会的力量为我们减压,排解焦虑,我们自身也要学会调节,享受当下,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在焦虑中提升幸福感。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 临床与咨询研究所 所长 刘翔平)真正地要想战胜焦虑,精神层面的自我的信念的建立,坚强的自我概念的建立,这样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观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我们的内心获得平静。
编导:闫欣雨 摄像: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