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袁吉芳)我三月啊,清明哦 ,坟上挂。那包袱哦,你收拾起,到姐家、、、、、、
【解说】这个面对着远处大山忘情高歌的老人叫袁吉芳,虽已年过六旬,但看起来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唱起歌来更是激情四射,像是个四十几岁的壮汉。袁吉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一字不识,但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歌”的传承人。
在四川东北部的巴中山区,以前交通闭塞,人们把那些用人力背运货物的人称为“背老二”或“背二哥”,他们在背运货物的途中打杵歇气唱山歌,于是便产生了“巴山背二歌”,“巴山背二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袁吉芳从小就生活在大巴山,唱山歌是他这辈子唯一的爱好。记者刚走到袁吉芳老人的家——大巴山深处的四川省南江县乐坝镇,老人便迫不及待的带着我们往半山腰上的寺庙白云庵走,因为那是他教学生唱歌的地方。
【同期】(袁吉芳)我从2007年8月2号起正式开始办学,学生全部集中在这个庙里面,一直免费至今。
【解说】袁吉芳虽已年过六旬,走起路来仍健硕有力。刚刚走到庙宇脚下,就听到从庙宇中传出来的歌声。原来这是袁吉芳的学生正在排练节目,准备即将到来的演出。
袁吉芳说,自己喜欢唱山歌是受了父亲的熏陶,在父亲怀抱中的时候就开始学唱歌了。
【同期】 (袁吉芳)他从小把我抱在怀里,第一看到星星的时候,就教我唱星星,看到月亮的时候就教我唱月亮。我最早的体验就是先唱星星和月亮。
【解说】就是这样,袁吉芳从骨子里开始了喜欢唱歌。但那个时候唱山歌既成不了职业,更不能成为谋生的手段。由于家里贫穷,袁吉芳十几岁就开始了真正的“背二哥”生活。
【同期】 (袁吉芳)那个时候家里面也贫穷,就开始搞背运,一生我就是个“背老二”,真真切切的“背老二”出身,我还有二夹子、单边棒好几套。
【解说】回忆起“背二哥”生涯,袁吉芳仍然是历历在目。在秀美的大巴山区陡峭的羊肠山道上,淌着汗、背着货艰难前行,累了,将背篓底向打杵子上一放,两腿叉开朝地面一蹬,吼一曲巴山背二歌,胸中压抑的气流喷薄而出,高亢的歌声在山巅之间迂回荡漾。
就这样,唱歌成了袁吉芳生活的必需品,虽然早不当“背二哥”了,但唱山歌这爱好却愈发浓烈。袁吉芳没上过学,但是他能自己即兴编词编曲,并称有机会还要和台湾的张帝一较高下,村民们都戏称他为“歌疯子”。
【同期】(袁吉芳)现在尤其是小孩和年轻人,他还不习惯,我们唱这一块的话,他们认为是疯子。
【解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袁吉芳于2007年参加了四川省南江县首届民歌大赛,荣获冠军后,一字不识的袁吉芳还当起了老师,开始免费教唱巴山背二歌。
但由于没有资金的支持,袁吉芳把教学地点安在了半山腰上的寺庙白云庵。白云庵不但没有收袁吉芳的钱,有时候还免费给学生提供简单的饭菜。为了教学的方便,袁吉芳甚至放弃了山下舒适的家,离开老伴独自搬到了半山腰上的白云庵。
袁吉芳带着记者来到了他寺庙的住处,房间昏暗,甚至连灯都是坏的,床上是简单的铺盖,桌上放着他和学生参加表演的相册集。
【同期】(袁吉芳)(记者:这住的条件还是很简陋的。)简陋没关系、没关系,只要把这块文化传承出去我就觉得死而无憾了。
【解说】就这样学习班办起来了,刚开始慕名找他来学歌的人很多,从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甚至还有学校的学生。
【同期】(袁吉芳)我看人越来越多,有二三十个了,甚至有通江县的,还有成都温江的,也还有其他的,有重庆学校的(学生)。
【同期】(袁吉芳学生)才组织巴山背二歌的时候嘛,都是一个一个的来,这个来了学了觉得很有意思,有兴趣,又把第二个带来。
【解说】袁吉芳的学生说,平时不上课,不排练的时候,袁老师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一旦教起歌来,相当严厉,但对老师的唱功则赞不绝口。
【同期】(袁吉芳学生)横起眉毛,瞪起眼睛,一下不对头,你这样不行的,基本上有些是在一句句的教,教的比较详细,教起来的时候还是很严厉。
【同期】呦呵呦呵喂,我要指导,你们知道不知道。呦呵呦呵呦,呦呵呦呵喂,呦呵呦呵喂喂,呦呵呦呵哦哦,呦呵咿呀喂,这个连接性不够,听起来不舒服,再重复一下。 来,天上的星星,耶、耶,死命的等哦,我与那情郎哦,诉心情哦。呦呵呦呵哦,呦呵呦呵喂,呦呵呦呵喂喂,呦呵呦呵哦哦,呦呵咿呀喂。
【解说】教学没有资金,袁吉芳就自己往里贴,和学员一起凑,但这样的日子坚持了没多久,学生就逐步减少了,尤其是年轻人。袁吉芳的行为也开始遭到家人的不理解。
【同期】(袁吉芳女婿)实话实说,这个东西,我们从来没有这个细胞,在没有大的政策支持下,这个东西我看的很淡。
【解说】老人的女儿和女婿是在山下的镇上做干杂生意的,日子过得算是比较宽裕,但是长时间对父亲的资金支持,却让他们看不到任何的回报和希望,女儿和女婿也有些动摇。
但是袁吉芳一直都在坚持,他说,谁也动摇不了我的心,哪怕家人不理解,哪怕和老伴离婚都要继续坚持下去。
【同期】(袁吉芳)我为什么要坚持,因为我这一块文化,如果变成了泥土,那永远也挖不出来,所以我宁愿我两口子离婚都行,不在一起都行,我现在就住在庙里面,专行专业的。
【解说】为了“巴山背二歌”的传承,袁吉芳也在有意培养自己的两个外孙,但每次都是在女儿的哄骗下,两个孩子才开口唱上几句。
【同期】(袁吉芳)我自己都要流泪了,这不等于要绝迹了嘛。
【解说】目前,让袁吉芳稍感欣慰的是,他的女儿开始跟着他学习唱歌了。袁吉芳希望除了能带着女儿和学生去展演外,更想走进高等学校,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学习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希望进一步得到政府的支持。
天色渐暗,远处的光雾山更加的雾色朦胧,袁吉芳抱着两个外孙唱起了山歌。 他们高亢的歌声飘荡在大巴山区秀美的群峰间,绵远、悠长……
【同期】(袁吉芳)正月新年倒好耍,柳啊柳连柳;二月黄花正发芽,红花柳连海棠花;三月清明坟上挂,柳啊柳连柳;四月田间早秧插,红花柳连海棠花;五月雄黄卖起价,柳啊柳连柳、、、、、、
编导 冯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