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播】相信不少人有这样的记忆,小时候被评上“三好学生”,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可最近,浙江省教育厅表示,今后将不再评选中小学校的省级“三好学生”,基层教育部门是否仍然评选各自的“三好学生”,由其自行决定。学校到底该不该评选“三好学生”?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小伙伴们,你们是怎么看呢?
【解说】
【口播】相信不少人有这样的记忆,小时候被评上“三好学生”,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可最近,浙江省教育厅表示,今后将不再评选中小学校的省级“三好学生”,基层教育部门是否仍然评选各自的“三好学生”,由其自行决定。学校到底该不该评选“三好学生”?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小伙伴们,你们是怎么看呢?
【解说】
“三好学生”的评选可谓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我国就确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55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的第一条,都提到“努力做个好学生,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自此,“三好学生”评选活动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不少小伙伴纷纷表示,这么多年自己从来就没拿到过一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现在自己也做父母了,准备让孩子圆了自己的这一梦想,怎么这就要取消了啊?
其实,“三好学生”的存废之争,要从它的评选标准说起,而其评选标准从创立之初到现在经历了好几次变化。
最初,三好学生”的评选是以“德”字为先的,即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方面的考察,学习成绩和体育则位列其次,“谨言慎行,生产劳动表现积极,获得班主任政治评价较高的学生,评‘三好学生’比较容易,成绩要求一般及格就行”。
到了80年代,各中小学评选“三好学生”的标准开始倾向“学习成绩”。主要依据是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思想品德方面的考察“比较虚”,因为“每个同学的品德评价都大同小异”,而体育方面,也是“过得去就行”,“只有学习成绩才是明确的硬标准”。
再后来,随着“三好学生”的评选开始与升学、分配挂钩,不少学校“三好学生”的评选开始背离初衷,越来越多利益驱动、权力干预等乱象遭致学生和家长的质疑。与此同时,人为给孩子们贴上“好学生”、“差学生”标签,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问题,也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由此,“三好学生”的存废争议日益凸显。
对于浙江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的举措,无论是网友还是家长、老师,都有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支持废除的一方认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反对评选“三好学生”,是因为“三好学生”评选概念模糊,容易被用来谋私利。而反对废除的一方主要认为:学校当然需要荣誉激励机制,美国学校也有所谓的荣誉生。中国评选“三好学生”的制度有改进必要,但不能废除。
对此,有专家表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激励机制,“三好学生”不是不能评选,而是“评选的规则要改进”。评选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去主导评价学生,而应让老师、学生自主评价。与此同时,评选的标准也要从传统的“德智体”扩展到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方面。
【口播】“三好学生”创立之初其本意是好的,可随着利益和权利因素的介入才导致它离优中选优、模范示范的作用越走越远。但应该看到的是,仅靠取消评选来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一个健全的评价体系必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即使取消评选“三好学生”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鼓励,而应当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
分类名称:
中新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