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在全国首家推出反腐新招——《公职人员职业风险心理评估手册》,据说是要以用量化测试手段探测腐败心理轨迹,开启心理预防职务犯罪大门。不过此举招致了不少争议,有人说这就是绣花枕头、花瓶政策。用评估手册反腐,这靠谱吗?评估手册到底能起何作用呢?
【解说】从2013年12月起,南京市鼓楼区的公职人员将陆续收到一份特别的东西——《公职人员职业风险心理评估手册》,用于自评,并不上交测评结果。
近日,南京在全国首家推出反腐新招——《公职人员职业风险心理评估手册》,据说是要以用量化测试手段探测腐败心理轨迹,开启心理预防职务犯罪大门。不过此举招致了不少争议,有人说这就是绣花枕头、花瓶政策。用评估手册反腐,这靠谱吗?评估手册到底能起何作用呢?
【解说】从2013年12月起,南京市鼓楼区的公职人员将陆续收到一份特别的东西——《公职人员职业风险心理评估手册》,用于自评,并不上交测评结果。
【同期】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 副检察长 梅琨
过去呢 我们对腐败呢 以前一般强调是打击 通过查办案件来实现反腐败这样的一个基本目的 但是随着工作的发展 我们也感到 对于这个腐败问题 仅仅依靠打击 或者只有打击这一种手段 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
【解说】梅琨说,南京市是试行预防反腐比较早的一个城市,在2000年的时候,反贪机关内部成立了一个预防处。但是传统的预防教育,如组织学习、警示教育等,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才需要一种新型的预防手段。于是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就和南京大学合作,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编写了这么一本公职人员职业风险的自我评估手册。据了解,目前为止该手册已经在鼓楼区的企事业单位内发放 2000多册。
为了编写此次手册,南京大学教授狄小华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调研,带着人前后跑了4、5个监狱,跟47名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近距离交谈。又对200多名职务犯罪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形成了一份职务犯罪的心理调查报告,再根据这份报告形成了这本手册。令狄小华印象最深的是,很多腐败官员在收礼和受贿上存在着认知的错误,或者片面地认为腐败是一种损公肥私的行为,如果自己没有损公,仅仅是肥私,这样的行为不属于犯罪。
【同期】南京大学法律学教授 狄小华
因为我们法律上面对于职务犯罪 这个损公啊 它是一个政府的公权的 公务人员的一种廉洁的形象的损害 这是我们刑法上保护的法律 这个和我们官员认识的(损公)风马牛不相及的
【解说】手册中的“自我评估”部分,从心态因素、潜意识等五方面设计了34道与腐败相关问题,测试官员的认同度,认同度从低到高分5档,分别计1到5分,得分越高意味着腐败的风险越大。除了测试,手册还解读了职务犯罪的心理变化规律和控制风险的方法。在这些题目中,“你对当官或升官的渴望如何?你对婚外情的渴望如何?你认同只要没造成单位实际损失收礼就不构成犯罪吗……”等题目,由于问题设计直白和实际作用问题引起质疑。对此 参与此次编写工作的南京大学教授狄小华解释说, 这些问题直白的原因就在于 他是通过对腐败官员心理的总结,是这些腐败官员的犯罪时的共同心理。狄小华说,从目前各地已经落马的腐败官员来看 行贿受贿的占绝大多数 甚至有的地方占到80%。
【同期】南京大学法律学教授 狄小华
在对可能招致社会谴责 法律制裁的这种行为 他还是有内在的这种防御机制起作用 所以说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 一个人的这种腐败心理因素形成以后 并不是这个人马上就犯罪了
【解说】防患于未然也许是评估手册一个重要作用,但是教育意味浓厚,打击腐败需要制度力量显现不足。狄小华称,不需要知道有没有效果。题目是让做题人自己去看,进行评价教育,不是用来了解他们是不是存在贪腐行为的。梅琨也认为,关上房门,拉上窗帘,留下一盏台灯,自己来做,自己评价。这也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警醒。因为是一种隐性测试,测试结果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测者心理排挤的概率降低了很多。这种“自我教育”式反腐的效果招致网友的质疑,有人直言,“反腐手册”是“花瓶制度”。官员自测,很难说实话,有没有最终的结果统计,手册的评估效果几乎等于零。还有网友幽默地说,公务员各个是应试教育的学霸,自然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答案”。至于贪官们都擅长分身术想一套,说一套,做一套,有什么用?
【口播】自测评估,有点像自己开车,腐败的速度是快了,还是慢了,自己知道。如果制度完善、监督有力、惩罚严明,及时控制或警示官员膨胀的贪欲,这才是有力的做法。至于评估手册,有专家评论说啊,廉洁自律不过是反腐事业的锦上添花,它永远成不了预防腐败的雪中送炭,顶多算一次照镜子吧。
关键词:
分类名称:
中新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