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989年 走街串巷拜大年
【解说】在许多网友的记忆当中,上世纪80年代初的正月初一的早晨,总是在一阵噼里啪啦的炮竹中醒来的。虽然除夕守岁到很晚,初一谁也不睡懒觉,早早地穿上新衣服,随着长辈走街串巷拜大年。“过年好!”一句简简单单的拜年话,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对于小孩子来说,从长辈手中接过的压岁钱、糖果、瓜子才是最难忘的“年味儿”。
1980年—1989年 走街串巷拜大年
【解说】在许多网友的记忆当中,上世纪80年代初的正月初一的早晨,总是在一阵噼里啪啦的炮竹中醒来的。虽然除夕守岁到很晚,初一谁也不睡懒觉,早早地穿上新衣服,随着长辈走街串巷拜大年。“过年好!”一句简简单单的拜年话,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对于小孩子来说,从长辈手中接过的压岁钱、糖果、瓜子才是最难忘的“年味儿”。
【字幕】1990年—1999年 电话传呼送祝福
【解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电话的出现使远在他乡的亲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互送祝福。通过话筒,听到乡音,化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增添了过年的喜悦。90年代中期,传呼拜年又成了时尚。哔哔哔响个不停,给过年增加许多趣味。
【字幕】2000年—2010年 指尖拜年短信忙
【解说】进入二十一世纪,电话传呼机退居幕后,手机短信拜年粉墨登场。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拜年短信洋溢着各种祝福从手机里嗖嗖地冒出来,有的是个可乐的段子,有的是祝福的金玉良言,还有的是各种吉祥的图案,多姿多彩,看谁的创意多,看谁的人气旺。指尖拜年既延续了传统的拜年习俗,又增添了时尚个性的元素。
【字幕】2011年至今 微博微信成时尚
【解说】随着拜年短信满天飞,转发群发广受微词,微信拜年这种新方式却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不少网友认为,微信群里的交流不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而是多对多,互动性强,人情味浓。大家在微信群里既可以表达新年问候,又可以共享图片、交流过年经历。
【同期】福州市民
现在很方便啦,因为大家都用微信嘛,而且还可以语音之类的。
【同期】福州市民
微信吧,因为现在大家都在玩微信。
【同期】郑州市民
语音拜年我觉得也挺好的啊,能听到声音,还能比短信更快捷一些。
【解说】从上门拜年,到电话、短信拜年,再到现如今的微博拜年、微信拜年,拜年的方式不断改变,不少市民表示,还是比较喜欢从前传统的拜年方式。
【同期】福州市民
如果是长辈应该是上门拜年,如果朋友应该是短信或者微信什么的。
【同期】福州市民
我肯定是用微信跟圈里的都拜一下对吧,然后电子的应该更快吧,我觉得传统的也不能失去啊。传统的登门拜年跟亲戚朋友什么的,这个也是一定要的。
【同期】郑州市民
因为平时大家工作都那么忙,所以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大家都放假一块聚一聚,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我认为最好的方式还是说,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就是说,最好是上门拜年,或者大家约到什么地方这样的。
【同期】郑州市民
我觉的短信拜年拜不出年味吧,上门拜年起码这个大家这个亲情感情啊能体现出来。
【同期】郑州市民
更喜欢还是登门拜年吧,那种感觉比较亲切一点,短信拜年的缺陷就是,越来越城市化,然后没有那么亲切了那个味。
【解说】有些人认为传统年俗在渐行渐远,通讯设施的便利让人与人之间沟通容易了,但是越来越世故,缺乏真诚。科技手段传递感情时,冲淡了人情味。不过也有网友认为,短信、微博及微信等数字化的祝福方式无可非议,有问题的是人本身,如果我们多些诚意,多走动走动,多当面问候,才能弥补数字化带来的人情“僵硬”。
关键词:
分类名称:
中新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