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3日,厦门鼓浪屿的原救世医院。当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推开大门的这一刻,筹划三年的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正式开馆。这是故宫在国内的第一个异地博物馆,也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次大胆尝试。
单霁翔:这是18世纪英国的一口钟,我们故宫18世纪西洋钟表最多,最多的是英国的,瑞士的,德国的,法国的,那么在进入皇宫以后,它成为非常新奇的装饰品,所以一直精心存放,今天这些钟由于时代比较久了,要经常进行调试进行修复,你看上面的表针,要正确地进行调试,走,它的这些小人,有的下面的水法,有的要表示出流水,有的小人要进行转动,下面的音乐要进行播放。
记者:我们看到的是静态的,它是可以动起来的。
单霁翔:它是可以动的。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80平方米。这里陈列的外国文物,是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万三千多件外国文物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共有230件(套),包括漆器、珐琅器、金属器、织物、绘画、书籍、雕塑、家具、钟表等,主要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这些沿着丝路飘洋过海而来的舶来品,一直以来大都深藏在紫禁城的仓库中,很多文物就连单霁翔本人都不曾见过。
单霁翔:因为中国的博物馆,和世界一些国家的博物馆,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国家博物馆的藏品,都是自己国家的东西,故宫在这方面就是一个例外了,因为500年来紫禁城的24位皇帝,他们接待了大量的外国使臣,那么很多外国的传教士,会带着一些外国当时新奇的东西,来到紫禁城,皇宫把它们作为新奇的东西,进行保护,进行陈列,进行了收藏,就不像使日用品那样来消费,很多就保留下来了,数量非常多,我们初步统计,真正跟外国有密切关系的,西洋文物,外国文物,一共是13000多件。
此前,故宫曾晒出院藏清单,在其180多万件藏品中,对外展出的比例不足1%。为了让人们看到更多的藏品,故宫下定决心要走出紫禁城。之所以选择鼓浪屿,单霁翔认为,素有“外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鼓浪屿,和藏于“深宫”的这些珍贵文物气质相符。紫禁城红墙外的延伸,对故宫来说是头一次,自然面临不少挑战。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运输是不是一个挺头疼的过程?
单霁翔: 特别是对于避免震动,和避免环境变化,会影响它的保管,这些文物要格外小心,所以无论搬运还是长距离运输,都是一个难题,所以必须由专业的公司,事先进行严密包装,把一些脆弱的部分要进行加固,这样才能够走出博物馆。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那么这些文物在厦门,就是永久定居下去了,不再回故宫了。
单霁翔:它要经常进行更换,回去比如要常办常新,所以要有新的主题,新的文物替换,回到故宫要进行重新的预防性的保护封护,然后进入库房,这样会有一些不断更新,使人们来过的,还是要再来。
在鼓浪屿,单霁翔专门做了文化尊严为主题的演讲。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单霁翔把自己定位为“看门人”和“代言人”的角色,他经常一天要做两场演讲,向社会传播故宫文化。在这些演讲中,单霁翔说得最多的就是,要让故宫以及文化遗产更有尊严。
单霁翔:我为什么经常说尊严,在我们眼里,这些无论是古建筑还是文物藏品,它是有生命的,它是有生命历程的,它们的生命历程会比人的生命历程还要更长远,所以要使它健康稳定地传至于后世,那么就必须它有尊严地存在,所以对于这些文物藏品,今天我们一方面,要经过维修,经过修复,使得它益寿延年。另一方面要使它经常能和当代人对话。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但是如果长期在仓库里面的话?
单霁翔:其实文物也要呼吸,它也要感受春夏秋冬,如果总是恒温恒湿的库房里,虽然它在保护一种状态,但是它的生命力并不是很大。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您这是有感情的比拟的一种表达,还是说因为您有情感在里面?
单霁翔:是的,比如像书画,过去说叫晾晾画,就不能老卷着,要给它晾一晾。比如像这些西洋钟表,如果经常调试一下,让它走一走,叫它润润,这些常识来说,都是有利于它继续益寿延年。
2012年,58岁的单霁翔成为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当时,作为中国文化重要标签的故宫,却是负面新闻缠身。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文物破坏瞒报门等事件,令故宫遭遇信任危机。上任后,单霁翔花掉5个月的时间,磨破20多双老布鞋,把故宫走了一遍,最后数出来,故宫有9371间古建筑。600年来,把故宫这么走一遍的,就单霁翔和助理两个人。因此,他也被人称为“布鞋院长”。在以最快速度更新故宫的安保设施之后,“布鞋院长”单霁翔陆续向外界释放故宫管理的一系列新举措,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全故宫禁烟,拆除违章建筑。
单霁翔:这是几十年叠加连接,100多栋历史建筑。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这是多少年攒下来的?
单霁翔:有的是建国以前就有,解放以后,特别是出现彩钢房以后,非常方便,两三个星期就搭建起来了,所以无论仓库办公室食堂,都是用这种彩钢房,存在着很大的火灾隐患。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从建院以来是六任馆长,人家都没动就是在加法,到了您这您决定做减法,这个过程要做这个决定,实施这个过程有没有难度,有没有障碍?
单霁翔:难度很大,因为这些房间里都有人在办公,有人在使用,还有一些包括经济方面的效益,比如说它是经营的,占据一些门洞,占据一些观众密集的空间,他做生意最好做,但是这些空间恰恰是观众,应该感受到文化气息的地方。
为了完成这次“去商业化”的重任,单霁翔给大家做了足足一年半的思想工作。工作人员劝他三思,位于午门的商店,曾是游客最密集的地方,两个商店的销售额,就占了整个故宫一年17%的营销收入。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对您来说矛盾不矛盾?
单霁翔:这就要看什么最重要,因为故宫博物院是非营利的,公共文化设施,非营利就不能因为营利,而影响公共文化设施的,它的功能的发挥,这样我们就得做决定,我们还是全部去商业化,恢复历史景观,恢复博物馆应有的氛围。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您是不断地给文物,在找更大的地方,让文物住得更有尊严更舒服?
单霁翔:这要不断要统一思想,就是为了完整故宫的保护,我们今天的工作人员,就要付出一些代价,不能开车一直进入故宫博物院。
不能开车进入故宫博物院,这项禁令不止针对于员工。2013年4月,当时的法国总统奥朗德来故宫参观,午门在礼宾车队抵达时关上了。单霁翔在午门外候着,引导外宾步行入内之前,来故宫参观的外宾,都可以乘车直入午门,一直开到参观地点,从这天起,无论是国内官员,还是国外贵宾,参观故宫时,都没有乘车的特权了,一律步行。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当您能够欢迎徒步进宫的奥朗德的时候,您心里怎么想?
单霁翔:确实我觉得是一种设置的改变。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这个要满足您的希望,用了多长时间。
单霁翔:一开始不理解,说几十年了这个制度一直这样,外宾给予礼遇。我们就说其实对于博物馆,全世界通用的,都没有所谓的礼遇,这样从奥朗德总统来的时候,我们就拒绝他的车队驶入了,有关部门也接受了,从那以后我们就没有再有外宾。
记者:从您提出来到接受,这个过程有多久?
单霁翔: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当时甚至我们觉得可能实现不了,但是有关部门还是权衡利弊,还是同意了故宫的。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这是奥朗德,后来有一位年纪大的印度的辛格,好像外交部门也是提出来,能不能有个特例跟您提了是吧?
单霁翔:嗯,辛格因为年龄比较大了,他步行时间长不行,能不能坐汽车,后来我们提出因为奥朗德总统已经率先了,没有开车进来,这样我们制度还要坚持,后来有关部门和我们商量,就用了一个电瓶车,当时李克强总理陪着辛格一起,我跟李克强总理汇报,我说故宫新的制度我们开放区域,不能走机动车了,李克强总理给我们肯定和鼓励,说博物馆应该这样。
在向贵宾车说不的同时,故宫却将更多的方便给了观众。
单霁翔:有个从东北来的老汉,电视剧看多了,来了就跟我商量,他说我是第一次到故宫,一辈子可能就来一次,我就要像皇帝一样要走中间的门,那个时候我就劝,大爷我不能答应你当皇帝,为什么外国的贵族能当皇帝,说不清楚,所以我们现在就无差别的,都是观众把所有的门打开,谁愿意当皇帝谁当皇帝,谁愿意当大臣谁当大臣,这就畅通多了。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谁定的制度?
单霁翔:一直以来就这么管理的,因为两边有安检机,中间没有安检机,所以中间普通观众不能进去,现在我们其实这个改变,是下了很大决心的,要重新设置整套机制,把安检验票设备远离三个门洞,在外面布局,这样人们能够三个门洞自由的,不分差别的,人能进去,并且不用在进去的时候,再验票,再安检,而是在之前的空间,就全部完成了,这个过程两年的时间给完成了。
故宫从来不缺观众,就在单霁翔担任院长的2012年,故宫的参观人数突破1500万,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流最大的博物馆。但单霁翔提出,要让观众看得舒心,而且还要有尊严他通过实名制购票、限流的办法,将故宫每日的人流量控制在8万,人山人海的故宫一去不复返。
单霁翔:最显著的就是限流,过去限流,我们总是担心实现不了,如果10万8万人,今天进不了故宫博物院,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心中没有数,但是把这种需求和我们的愿望,跟媒体传达以后,媒体不断地一年半的时间,反复地进行宣传和媒体进行分析,那么我们不断加大我们的措施,这方面推出的力度实现了,人山人海的紫禁城就没有了。
以前高冷的紫禁城,变得越来越亲民。过去故宫里没有供人休息的座椅,观众走累了只能坐在御花园的栏杆上。现在,故宫有1400把实木椅子供游客休息。过去游客席地而坐的树坑,换成这种石凳。为了改善女厕所门前长期排长队的情况,故宫的女士洗手间,数量目前是男士洗手间的2.6倍以上。故宫买票曾是很多人的噩梦,单霁翔开出32个售票窗口,保证观众能在3分钟内买到票。最迟也不能超过一刻钟。这让故宫成为全世界售票窗口最多的博物馆。
单霁翔:很多人都忽视我们是做博物馆的,把它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但前年九月发生了一件事,很多人进了故宫博物院以后,不是往前面走,而是往西边跑,越跑人越多越跑越快,于是媒体网络就给了新的名词,叫故宫跑。
2015年9月,为庆祝建院90周年,故宫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其中展出的全卷《清明上河图》最受关注,不少中外观众慕名而来。故宫一开馆,观众快速奔向武英殿外庭排队占位,引发了轰动一时的“故宫跑”和昼夜排队的现象。
单霁翔:那段时间很困难,每天都是观众很多,但是对于我们的员工来说,也受一次很深刻的教育。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
单霁翔:你没有看到当时观众那种,延长的恳切的态度也会感动的。很多外地来的学生们,他们排了好几个小时了,他们希望今天能看到,有的拿着机票给我们看,所以我们想我们多辛苦一点,多开放一些时间,能满足观众,当时也没有想到,能排到夜里4点多。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可能当时您也说不出来闭馆了这句话?
单霁翔:也不好意思说了。
那段时间,因为“石渠宝笈”特展,故宫延迟了关门。时间晚上八点,单霁翔让人烧了2500杯茶发给观众。夜里12点多,观众还在排队,单霁翔立即送过去800桶方便面。故宫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家发方便面的博物馆。
单霁翔:其实这些改变主要是观念的改变,就是我们在2013年有一场讨论,所有的我们的管理,要按什么样的原则,最后大家就确立了我们一定要以观众为中心,考虑问题,不是以自己管理方便为中心,而是以观众方便为中心。
在所有的措施中,单霁翔认为,对游客最大的尊重就是开放更多的空间。让他们看到更多的文物。2012年故宫开放面积为48%,2014年增加到52%,2015年为60%。2016年则将扩大至76%。2025年将增至85.02%。越来越多的文物摆脱尘封的状态,得以和观众见面,重新焕发出它应该有的文化价值。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我曾经看过您接受记者采访,说有那些家具可以叠床架屋地往上摞,摞到11层。那么在这种现状情况下,有些文物可能就得忍受着这种待遇是吧?
单霁翔:要想办法,故宫的6200件明清家具,那么80%的家具,现在都在库房里面,也不能经常通风,所以这些家具也不能经常打蜡,经常给它进行保养,今天我们想什么办法,故宫有一个南大库,是体量最大的库房,156米长,这个大的库房进行了修缮,今年秋天我们将把2400件明清家具进入这个库房。
《面对面》主持人 董倩:能都搬过去吗?
单霁翔:就是6200件家具里面的2400件,能在这个大库房里面叫仓储式陈列,观众可以参观,可以看到每一件文物它的状况,甚至还可以布置成情境,这个时候它每天的掸灰尘,每天的开窗,每天的维护就变成常态,也就是对于这些家具比放在冰冷的这些不通风的库房里,要保管状态好得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收藏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和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个活起来证明它是有生命历程,而且它可以焕发出它的魅力的,那么就要深入挖掘它的内涵,根据不同类别的藏品,使它们能够以多种丰富的形式,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来进行不同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