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0日 08:31 来源:雷竟技平台
【解说】枣阳琚湾的庄稼人,耕作回家,总得来上一碗酸浆面,热油挟着酸劲席卷汗腺,一身困乏烟消云散。
【解说】中国面食文化厚重,有“祈福安康”的中宁蒿子面、有寓意长寿的临安索面,如酸浆面这般兼具美味与“功能性”的面条实不多见。在中国,面条是早点常客,而在枣阳,酸浆面通常只出现在晚餐中。在这里,寻常酸浆面馆清晨都是不营业的。
【同期】湖北枣阳琚湾酸浆面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琚兴波
一到夏天,就是觥筹交错,大快朵颐,吃酸浆面的场景。我们枣阳人不论是在外地或是哪个位置,他都不会忘记回家来吃这一碗酸浆面。
【解说】酸是五味之首,中国人食酸历史悠久,《尚书》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自那时起,将梅捣碎形成的汁液已是人们饮食中的常用调味品。人们还将乌梅用来治疗上热下寒等,其药用价值在《伤寒杂病论》等多部中医著作中均有记载。
【同期】湖北枣阳琚湾酸浆面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琚兴波
我们在地里面去干农活,都是体力劳动,(劳动量)比较大,然后也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机械、交通工具,经过一天的劳作,身体排汗也比较多,还有就是容易伤风寒,酸浆面吃了以后,疲劳顿消,身体、胃感觉到很舒服,这是很长时间总结的一个经验。
【解说】酸浆面发源于清代。相传,当时一位彭姓的面馆老板将青菜放在缸内发酵变酸,以备过冬。一日,佐以面食的素菜用尽,他便将酸菜水当成佐汤,食客品后赞不绝口。经年演变,形成了而今的酸浆面。
【解说】地处唐白河入汉水汇合处东部的枣阳,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悠久的农耕历史孕育了当地农民坚韧的品格。凡了解酸浆面的制作过程,无不为其繁复辛劳所触动。这一点在“煸臊子”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期】湖北枣阳琚湾镇一酸浆面馆老板 彭光财
(煸臊子)很复杂,需要炼好的猪油,要切蒜末、葱花,炒的时间长,(基本上)得三四个小时,炒熟了之后放油渣,放水放盐放调料,(最后)出锅。
【解说】酸浆面是时间淬成的美食。“煸臊子”如此,“泡酸浆”亦然。将少量面粉、食用碱煮沸,下入芹菜汆烫,储入陶缸,静候一周至半月发酵变酸。
【同期】湖北枣阳琚湾镇一酸浆面馆老板 彭光财
当天的菜不能用,只能放到缸里,需要两三天,可以用以前的。(我们把)新鲜菜放(在缸的)下面,拿以前的菜用。
【解说】做完这些,一碗酸浆面的制作便完成大半。最后加热酸浆水,煮面,把泡好的浆水菜切碎放入碗底,盛入酸浆水,加面,浇上臊子,一碗酸浆面便制作完毕。食客们将面、汤、臊子搅和均匀,喝上一口酸汤,顿感绵香,酸劲上头,回味无穷。
【同期】湖北枣阳琚湾酸浆面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琚兴波
吃面之前,需要把浆水和臊子跟这个面条充分地搅拌均匀,吃之前把浆水先喝一口,一口浆水下去,你的胃肠顿感舒心惬意。(琚湾人)招待宾朋可能要点一些卤菜、凉菜,喝一点啤酒,吃完之后再来一碗酸浆面,把(卤菜的)油腻都中和了。
【解说】琚兴波的长辈曾经营着一家酸浆面馆,如今这间老宅已破败萧条,但琚兴波每年都会回去看看,酸浆面流淌着他儿时的记忆。如今,琚兴波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酸浆面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为此,他开设非遗培训班、制作速食酸浆面、合作科研项目,奔走辛劳皆为这一口好面。
【同期】湖北枣阳琚湾酸浆面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琚兴波
很多外地游客,上海的,还有德国的,他们来了以后吃了酸浆面,觉得很好吃,他们走的时候可以带上我们的(速食酸浆面),然后不到店里,在家里也可以吃到这个美食。
【解说】一口酸汤,凭慰辛劳。奔波在外的枣阳人,疲乏之时,总会想起家乡的酸浆面,这是属于枣阳人独一份的乡愁。
张倩龙 湖北襄阳报道
责任编辑:【刘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