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9月的北京,秋风送爽。中国新闻社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们,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北京,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9月13号一场特别的生日聚会——中国新闻社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
【解说】93岁高龄的张宝锵从广州赶来参加纪念大会。1951年他从中新社的前身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回内地参加中新社成立的筹备工作,为中新社服务了60年。
【同期】(广东分社原社长 张宝锵) 我93岁了 这次来北京很高兴 中新社六十周年 我想不到我能够参加 我毕生都是为中新社工作 我感到我能够这样做 我以此为荣
【解说】1954年进入中新社专稿部的老员工苏戈今天特别穿了一件粉色的外套,既精神又喜气。
【同期】(中新社专稿部老员工 苏戈)六十周年 我特别盼这一天 很激动 也很准备 对吧 为了漂亮 做一身儿粉衣服 表示我的心情多么高兴
【解说】忆往昔,六十年峥嵘岁月。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中新社服务,也用纸和笔书写了他们的无憾青春。
【同期】(中新社香港分社原副总编辑 梁玉骥) 从1965年进社 到2010年离开 整整四十五年 中新社给了我好多机会 到外面采访 包括亚运 奥运 包括台湾地震采访 也从这些采访里面 自己得到锻炼提高 我很感谢社里给我这么多的机会
【同期】(曾任中新社北京分社社长 徐泓) 应该说我当记者的这些年里面 真正让我受益最大 成长最快 形成了自己的对新闻的理解 以及身体力行的去实践 这样的一种理解理念 特别是包括这样的一种传播方式 是在中国新闻社 所以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这个娘家
【同期】(香港中通社原总编辑 李孝谆)我作为一个退休员工 感到由衷的高兴 特别是这次能够 总社邀请我来参加这么一个庆祝大会 觉得我们是一家人 对我们这些老职工非常有感情 心里很感激
【解说】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从初创时的只有几十人,用口语播报新闻,到现在已经拥有48个境内外分社和记者站、2000余人的员工队伍、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发布系统,和多元化的发稿平台。中新社已经从新闻战线的一支轻骑兵,壮大成为国家外宣领域的一支重要方面军。
【解说】站在六十年新的起点上,老员工们也表达了自己对中新社未来的期望:
【同期】(中新社专稿部老员工 苏戈)我希望我们中新社更加发展
【同期】(中新社老员工 冯大彪 )发挥他的更大的威力 宣传力度
【同期】(香港中通社原总编辑 李孝谆)真正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的传媒 我期待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解说】而对中新社年轻的一代员工,老员工们也有自己的话想说:
【同期】(原广东分社社长 张宝锵 )我希望他们长江后浪超前浪 应该要超过我们 应该要做更多的工作
【同期】(中新社专稿部老员工 苏戈) 把中新社 把我们祖国 各方面的最好的消息 传达出去
【同期】(中新社香港分社原副总编辑 梁玉骥)希望他们很好的利用中新社这个平台 不断地学习锻炼自己 为宣传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解说】是期望,也是祝福。六十年新的征程,等待中新社的年轻一代去开拓,他们将继承老一辈的坚强品格,将中新精神传承、发扬。
【同期】(四川分社社长 邹辉)应该说我们中新社的老同志 是我们中新社的宝贵财富 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的地方 我们也经常和老同志去请教 学习 学习他们身上 中新社的精神 我们一定也要传承下去
【同期】(广东分社社长 张见悦 )我们相信 未来的六十年 中新社将从中国新闻界的一支骑兵 成功的发展为中国新闻界的一支方面军
【解说】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华灯璀璨,红色调的背板洋溢着喜庆气氛,“60”的数字格外夺目。下午3点,纪念大会在国歌声中隆重举行。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在讲话中深情回望中新社60年的历程:
【同期】(中国新闻社社长 刘北宪)60年来 中新社取得的难以磨灭的功绩 与一代又一代中新社人呕心沥血 开拓奋进密不可分 正是仰赖着每一位中新社人对新闻真实 对专业精神的孜孜追求 在每一篇报道中践行者快速 及时 真实 准确 客观 平衡的报道准则 60年来,中新社的新闻才能不断刷新首次、独家的报道纪录。中新社人经受了历次艰巨采访任务的考验,以他们的勇敢、信念和聪明、才智,克服困难、不怕险阻,冲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在重大历史时刻不缺位、有特色、具实效,锻造出了中新社的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
【解说】展望未来,刘北宪勉励中新社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做好历史的记录者,信息的传播者,文明的沟通者,为实现中国融入世界的发展而不懈努力。”前来参加纪念大会的中国新闻社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们,频频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
记者 罗海兵 相玉祥 马冠朴 陈永辉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