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导语】日前,记者在“2012年史诗研究国际峰会”上了解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诗正面临着传承艰难的窘境。
【正文】11月18日,2012年史诗研究国际峰会在北京召开,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史诗研究学者围绕“探究史诗传统的多样性、创造性及可持续性”展开研讨。其间,来自中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的史诗说唱艺人,身着民族服饰、手持民族乐器在现场先后演绎了不同风格的史诗说唱。
【导语】日前,记者在“2012年史诗研究国际峰会”上了解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诗正面临着传承艰难的窘境。
【正文】11月18日,2012年史诗研究国际峰会在北京召开,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史诗研究学者围绕“探究史诗传统的多样性、创造性及可持续性”展开研讨。其间,来自中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的史诗说唱艺人,身着民族服饰、手持民族乐器在现场先后演绎了不同风格的史诗说唱。
【现场声】内蒙古史诗说唱
【正文】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的史诗说唱艺人敖干•巴特尔,手持蒙古族乐器低音四胡用蒙语演绎了口头传唱史诗《格萨尔》,围坐在两旁外国学者听得很入神,不时地还跟着节奏打起拍子。不过当记者向一位芬兰史诗学家询问是否听懂时,这位“洋专家”却笑了。
【同期声】芬兰民俗学家 劳里•哈维拉赫提
就刚才的表演内容和语言来说 我没有听懂 如果给我一份蒙语的演唱文本 我可以看懂 但是听起来很困难
【正文】演唱结束后,巴特尔告诉记者,其实他演绎的是蒙古族传唱了千年的史诗《格萨尔》,多年来他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故事。然而,在全球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跟随师傅学习并传唱这样的史诗了。
【同期声】内蒙古史诗说唱艺人 敖干•巴特尔
内蒙古地区格萨尔演唱的传统 是通过师傅交给徒弟的方式去传承
目前老的艺人比较会唱几种史诗 内蒙古会唱史诗的人
是极少数的 大部分的蒙古人是听众
【正文】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长期从事史诗和口头传统的研究,他表示,在时代进步、网络发展、文化多元的今天,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确面临着传承艰难的困境。
【同期声】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所长
中国社科智讯民俗学家 朝戈金
对 是面临困境 原因有几个 一个是时代的变化 一个是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个是文化和语言的变化 这些都造成了理解上的落差 这种落差就会让解读这些故事变的费解吃力
【正文】的确,在艺术表现形式多变的今天,很少有人愿意花钱买票去看史诗表演,也极少有年轻人愿意花费大把的时间去学习、研究难以理解的民族史诗,因此,史诗从千百年前辉煌到今天的传承艰难似乎不难理解。
但是,朝戈金表示,即便如此,世界各国的学者和说唱艺人仍然没有放弃对史诗的传承。据了解,在欧洲史诗早已成为众多艺术体裁和形式的素材被搬上荧幕,家喻户晓。像《亚瑟王》、《勇敢的心》、《特洛伊》等全球知名的好莱坞影片就是由史诗改变而成的。
朝戈金说,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史诗的类别更是不计其数。我们应该学习欧洲的文化创意产业,把住社会发展的脉搏,利用互联网等当代传播方式把中国的史诗传承下去。
【同期声】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所长
中国社科智讯民俗学家 朝戈金
那些(欧洲)例子成功了 我们能不能 其实我们也在想 比如把这些少数民族大型的史诗改编成 在线的电玩 改编成连续剧 乃至改编成像好莱坞大片那样的 大型的古装的 带有奇幻色彩的故事片 这些尝试都在进行中 但是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 可以说今天还没到能挥洒自如的处理这些 题材的程度 所以这些工作还在发展中
记者张楠 北京报道
关键词:
分类名称:
CN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