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怎雷村坐落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外50余公里之外。三都县是中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而这个用百度搜索一共才9个词条的怎雷村,却拥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解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庄。 ![](http://i4.chinanews.com/shipin/2011/quanbu.jpg)
【解说】怎雷村坐落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外50余公里之外。三都县是中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而这个用百度搜索一共才9个词条的怎雷村,却拥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解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庄。
【同期】贵州省三都县 怎雷村 村民 韦刚胜
我们这两个民族 和睦相处 他们(苗族)有什么困难 我们帮 我们(水族)有什么困难 他们帮 我们共同互相帮助
【解说】自建设部2003年评选出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怎雷村和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一同出现在第五批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榜单上,这一批入选的村庄共有61个。
【解说】水族与苗族混居的怎雷村坐落在半山坡上,由四个自然村寨构成,由于地势关系,四个寨子中间隔着层层梯田,对面呼唤能应声、见面行走需半日,村寨间有石板路连通着每一户人家。
【解说】村里一座座坐东向西的木屋依山而建,青瓦覆顶、全木结构,分一楼一底,也偶有两楼一底,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为建筑学上称作“杆栏式民居”,考古学家最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大量发现。村里这些木屋大多底层为杂物间或者猪、牛圈,上楼的楼梯一般设置在顺山面一端,上置向上开的盖板,形成一道安全防护门,可以防野兽和盗贼,村里人说300多年前他们的居屋就是这样的结构。
【同期】贵州省三都县 怎雷村村支书 钟友华
【解说】据史料记载,在秦汉以前,中国南方是百越族群的生息之地,水族被认为是由百越族群中“骆越”后裔的一支演化而来。
【同期】贵州省三都县 怎雷村村支书 钟友华
【解说】禾仓(粮仓)对于当地人来说非常重要。在水族有着“不管有房、无房,都要先盖禾仓后修房”的传统,禾仓建造方式与住宅基本相同,这里每家有一个以上粮仓。
【解说】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书,在怎雷一些村民家可以看到。这些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等文字,一度被视作甲骨文和金文同期的古老文字。钟友华告诉记者,这些“文字”符号就是大多数水族人只能通过前辈的口口相传学习和解读,大部份水族人会说,却看不懂文字,更不了解其中含义,“水书”只有被称为“鬼师”或“师人”的“水书先生”才通晓。
【解说】正是这200余栋保存完好的‘杆栏式’民居,100多栋较大规模的禾仓,还有‘活化石’之称的水书,让怎雷村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荣誉。
【解说】过去从怎雷村到镇上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现在,一条大约5米宽的水泥硬化路,从县城一直通到了村门口,从县城到村里只需要1个多小时,“生活方便多了,我们可以打手机与外界联系,还可以通过卫星电视收看许多外地节目。”怎雷小学教师韦刚辉感叹着身边生活的变化。
【解说】12月的贵州,冬日的阳光温润,怎雷人安祥地进行着日常生活,除了记者,没有一个外来的人,这个有着300年历史积淀的小村,仍然藏在苗岭以南的都柳江上游和樟江支流流域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静静地守候着光阴流逝。
(王晶 李孟飞 贵州三都报道)
![](http://i6.chinanews.com/shipin/2011/shou.jpg)
关键词:
分类名称:
CN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