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进入五月,中国内地各类音乐演出逐渐升温。草莓、迷笛等各种音乐节遍地开花,给流行乐迷们带来音乐盛宴。而被比喻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的歌剧等高雅音乐,虽然没有流行音乐那么多的听众,但演出现场也颇为火热。不过,谈及古典、高雅音乐的市场培育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中国顶尖的声乐艺术家们认为,大家仍须努力。
【解说】5月13日晚,中国知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率上海歌剧院的艺术家们,以十几首经典歌剧选段,为北京的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5月中旬,上海的艺术家们还带来了歌剧《燕子之歌》、《阿蒂拉》。而这一轮阵容强大的进京演出,看点之一就是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同台献艺,尤其是年轻艺术家的亮相。
【同期】(男高音歌唱家、上海歌剧院院长 魏松)
我们都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吧,使年轻的演员能有舞台,年轻演员没有舞台,他们就废掉了,所以说一定要给他们舞台,要给他们机会,他们才能成才。
【解说】歌剧被认为是舞台表演艺术中最综合、最庞大、最复杂,制作难度最大艺术门类之一。魏松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中国歌剧在创作上有一个较大的上升趋势,但是歌剧的继承和良性发展,人才培养尤其关键,特别是年轻人。
【同期】(男高音歌唱家、上海歌剧院院长 魏松)
我们每年定期的给他们举办各种音乐会,然后有些国际国内的比赛,推出他们去参加,还有一些歌剧,让他们尽快的上舞台,在舞台上锻炼成长。
【解说】在向中国当代声乐教育泰斗周小燕致敬的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燕子之歌》中,扮演中老年周小燕的,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教师刘恋。谈到歌剧人才培养,她说现在的教育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要着眼于未来,全方位的锻炼他们。
【同期】(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上海音乐学院教师 刘恋)
包括形象、气质、演唱和表演,全方位的。不仅要在课堂里培养学生,我们要让他们多有机会上舞台,演歌剧,这样才能让他们毕业以后,进入到团体,他们才能更快的融入社会,融入这个集体。
【解说】中国内地目前拥有几十家歌剧院,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但是上演歌剧的歌剧院却屈指可数。职业歌剧人才的缺乏,和职业艺术团体的数量还不能完全支撑起歌剧演出市场。刘恋凭借扎实的唱演俱佳的实力,正成为新生代青年歌剧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认为,职业歌剧人才的培养,一刻不能松懈,而且应该从源头上严格把关。
【同期】(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上海音乐学院教师 刘恋)
我们学校从招生开始,就已经在努力了,对形象、个头,包括他的音乐基础,包括有没有学过钢琴,有没有学过其他乐器,这些我们现在都越来越看重。这样招进来的学生,进步会比没有学过的这些基础的,和形象不好的进步的会更快,更容易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解说】不少职业院团和艺术家,为了推广和普及高雅艺术,作出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把高雅音乐带进了学校、医院、工厂、社区,希望能形成更好的文化氛围。
【同期】(知名小提琴演奏家 吕思清)
把高水平高质量的古典音乐,带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推广古典音乐和普及古典音乐的行动。
【同期】(国家大剧院品牌推广副主任马銮才)
通过在欣赏艺术或者参与过程当中,如何提高自己的观演文明程度,过去观演当中有一些陋习,比如说鼓掌时机不对啊,拍照啊,或者大声喧哗啊,,还会到学校、公园、厂矿去推广。
【同期】(国家大剧院院长助理 李志祥)
其实场地并不重要,最主要的是说,你是否能把音乐带给更多的人。
【同期】(知名小提琴演奏家 黄蒙拉)
作曲家都是普通人,他们经过生活的沉淀写出了这样的音乐,我们把它带到普通人生活中,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活动。
【解说】艺术家和职业艺术院团的努力,也赢得许多观众的认可和支持。
【同期】观众
我觉得非常好,因为北京是个大都市,大家都需要文化的熏陶,很多外国人也会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期】观众
这个时间大家都可以提高一下,陶冶一下情操。
【解说】无论是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高雅艺术知识的普及,刘恋认为,这些对于未来观众群的培养都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她也提醒刚入门的观众们,在观演前自己先作好一些准备工作。
【同期】(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上海音乐学院教师 刘恋)
如果想直接我什么都不知道,进剧院我就想看懂,这个我想还是有点吃力的。各种语言对我们的观众还是有一定的制约的,虽然有字幕,如果没有前期做好一些准备,基本就是去看字幕了。
【解说】而作为当今中国歌剧界领军人物之一的魏松认为,相对于西方的作品,中国歌剧累积的经典仍然太少;在以后的发展中,不能忽略了作品的创作,应该力争形成中国学派的歌剧形式。
【同期】(男高音歌唱家、上海歌剧院院长 魏松)
中国的歌剧还是要努力地去创作,和国际上接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中国学派的歌剧形式。
记者让宝奎 旦增桑周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