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甘肃临夏600年后力推“王竑文化”,并于近日在临夏州连续两天举办中国临夏王竑文化学术研讨会。国内明史专家详细解析了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明朝总漕体制,以及王竑担任漕运总督时的“清官情结”,并推崇王竑清廉为民的思想古为今用。
会议期间,中共临夏州委书记周强表示,今年6月是出生于临夏的明朝兵部尚书王竑诞辰600周年,此次特邀业界著名专家学者整理、研究“王竑文化”,传承王竑为民务实清廉、以天下民生为己任等思想以“借古明今”。
【解说】甘肃临夏600年后力推“王竑文化”,并于近日在临夏州连续两天举办中国临夏王竑文化学术研讨会。国内明史专家详细解析了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明朝总漕体制,以及王竑担任漕运总督时的“清官情结”,并推崇王竑清廉为民的思想古为今用。
会议期间,中共临夏州委书记周强表示,今年6月是出生于临夏的明朝兵部尚书王竑诞辰600周年,此次特邀业界著名专家学者整理、研究“王竑文化”,传承王竑为民务实清廉、以天下民生为己任等思想以“借古明今”。
【解说】祖籍甘肃临夏的王竑是明朝大臣,在明朝“土木之变”之后,率众臣在朝堂击毙王振党羽锦衣指挥马顺而名震天下,后任漕运总督约7年,救灾和疏通河运时立下汗马功劳。明代漕运属于军事系统,每年从江南向京城运输大批粮食,起初以海运为主。永乐十二年间,运河漕运制度正式确立,均是武职督运。
【同期】(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吴士勇)他(王竑)第一个以文官做漕运总督,改变了明代以前以武将主持漕运的这个传统。他做漕运总督的时候,确立了一个主要的思想,那就是治河,首先是以拯救民生为第一要务,其次是漕运。
【解说】然而,也正是因为王竑的这种以民生为第一要务的漕运思想,到了明代中后期,却遭到了河道官员的反对。他任职期间,面临黄河洪灾泛滥,民不聊生的困局,为救百姓,他开仓放粮赈济灾民500多万人。
【同期】(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吴士勇)那么他对于今天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廉政思想、民生思想。那么还有清官,我们所说的清官情结,其实呢不仅仅是古代社会,封建社会的,我们今天这种清官情结实际上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来展现出它的积极的一面。
【解说】吴士勇称,王竑在任漕运总督期间,实行“将军民船编号,相兼而行”的改革,同时,设法减轻运军负担,监督和纠治漕运中的弊端,负责管理河道工程,大力推举奖励廉洁能干官员。
【同期】(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吴士勇)王竑非常重视对国家制度的建设,王竑在位期间的时候,整治贪官,推介人员,在他奏书当中都有很多反映出来。我觉得这些东西可以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仿效的。
【解说】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表示,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漕运成了“南北大动脉”,王竑任漕运总督期间,对于漕运体制的改革、治理河道、运道恢复、安抚百姓、监督官员都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同期】(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商传)他是以国家的事情为己任,有忧国忧民之情,爱国主义,我讲到了他清正廉洁,我们现在不是也在讲廉洁吗?另外我讲到了他回到家乡,尽最后自己的力量,教育子弟,造福乡邻。这不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吗?我们今天也在讲这些东西,当然我们现在还要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解说】商传认为,对于王竑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度研究中国明史上漕运制度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他说,甘肃临夏整理、提炼王竑精神,传颂其“让出五尺又何妨”的谦和精神,正是弥补当下社会缺失的精神文明,是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
记者 魏建军 南如卓玛 甘肃临夏报道
关键词:甘肃 王竑文化 专家
分类名称:
CN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