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6月7日至8日,由四川、青海、甘肃、西藏、陕西五省区考古研究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的“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活动的专家组来到了地处横断山脉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从雅砻江源头到金沙江谷地,考古专家们对石渠县境内的石刻群进行了考察。考古专家表示,从四川石渠进入西藏的“唐蕃古道”南线是一条重要的佛教传播通道,同时考古专家们提出了新的思考:这条通道是一条横断山脉的民族大走廊,也是一条文化传播大走廊。
【解说】6月7日,五省区考古学家进入四川石渠县后,来到第一个考察点石渠县长沙干玛乡须巴神山石刻群,该石刻群距离雅砻江0.5公里,石刻群中有反映吐蕃最为鼎盛时期的人物造像、佛像、飞鸟、古藏文字共13幅,这些佛像兼具了传统的印度造像和吐蕃造像两种风格。
【同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席琳)第一幅造像,因为下面残损得很厉害,原来有没有藏文题记,我们不知道,所以非常可惜,而且它造像下半部,稍微有些局部残损,现在我们只能看到这一尊像,但是这尊像我们说它非常重。说它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例特征,首先是这个辫发,其次是它的缠头,再就是袍服的特征,三角翻领的袍服,阔袖这个袍服的特征,这三个特征是当时吐蕃赞普,吐蕃贵族王室的服饰的特征,装束特征。
【解说】与其它许多地方发现的石刻群不同,须巴神山石刻群拥有大量的藏文题记,里面出现了赞颂诗、作者名字等信息,为考古工作带来了极大方便。
【同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席琳)吐蕃文献非常少,早期的吐蕃文献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后期的吐蕃文献,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造像的记载它也不会有记载,所以现在这些文字就给我们提供了(参考),它就是一个现存的古代文献。
【解说】在考古学家眼中须巴神山石刻群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当地牧民心中石刻群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牧民多地告诉记者,由于石刻群存在佛像,加上有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须巴神山的传说,长久以来,石刻群受到当地藏族老百姓的保护。
【同期】(长沙干玛乡牧民多地)我们从爷爷到爸爸再到我,我们保护了40多年了。
【解说】在须巴神山石刻群考察完毕后,考古车队返回了石渠县城。6月8日一早,考古车队一路南下,翻越多座高山来到了石渠县洛须镇丹达沟,对“照阿娜姆”石刻佛像进行考察。“照阿娜姆”石像刻在一个壁立的孤崖上,整个石刻高约10米,宽约6米, 上面刻就3尊佛像,考古专家表示“照阿娜姆”石刻像和须巴神山石刻群一样,也兼具了吐蕃和印度造像风格。
【同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席琳)这幅造像整个是一个梵装的造像,她的姿态,她的装束,都是印度尼泊尔那边的风格,当时吐蕃流行两种风格,一种是吐蕃化的风格,再就是这种原始的,这种印度尼泊尔的风格,两种风格都有。
【解说】不过,与石渠县发现的其它石刻像不同,“照阿娜姆”石刻像上出现了“杨二造像”四个汉字。
【同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席琳)它出现了汉文题记的,一个工匠的名字,这证明他当时参与造这个像的时候,有汉族工匠的参与,这是佛教文化参与非常典型的证据。
【解说】“照阿娜姆”石刻像地处石渠县城通往金沙江畔洛须镇的必经之路,而洛须镇则是四川石渠通往西藏江达的交通要道。也就在金沙江西藏江达一侧,一尊若隐若现的佛像再次吸引了考古专家的目光。
【同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席琳)造像的位置非常特别,它在水流非常急的金 沙江岸边的崖壁上,然后它雕刻的是一个线刻的一尊大日如来的造像,这个我们在石渠境内发现了很多这样题材的造像。
【解说】相同的造像,相同的风格,从雅砻江流域到金沙江流域,在跨度几百公里的空间上,一条路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同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张建林)按照这样一个目前我们发现的吐蕃时期的佛教造像分布的规律,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来,一条线路,那么就是从青海省的南部进入到四川的西北部,然后再进入到西藏的东部,向西一直延伸过去到拉萨。
【解说】传统意义上的“唐蕃古道”即唐蕃驿道,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进入青海,并抵达玉树,最后经藏北至拉萨,这条道路发现的遗迹较少,与之相对的是,考古工作者在玉树以南四川西部金少江、雅砻江沿岸则陆续发现了较多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墓葬、佛教造像。“唐蕃古道”南线也给考古学家提出了新的思考。
【同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这批东西的发现,使我们考虑在横断山脉这一带,有一个线路,从吐蕃到巴蜀地区,包括从青海地区向南通到巴蜀,然后再向南的通道。
【解说】作为此次“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活动的负责人,张建林表示,横断山脉就是一个南北沟通的民族大走廊,实际上也是文化传播的大走廊。张建林推测四川石渠县就处在这条大走廊的节点上。
【同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从拉萨一直向东走,这个地方可能成为一个节点,像十字路口一样,南北东西是沟通的,所以我们现在考虑,这个地方很可能在唐王朝,除了正规的官方驿道以外,这个地方可能是个非常重要的交通的一个通道。
记者胡敏四川甘孜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