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股民眼中,A股市场充满了各种奇特的变数和圈钱、坐庄的投机行为。但对于见多识广的外资机构来说,A股市场则是他们的一块福地。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5月首批QFII(合格的境外投资者)获批以来,截至今年10月末,先后共有103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总投资额度达到189.7亿美元。
这么多钱由谁来打理?是外资机构自己,还是全盘委托给内地操盘手?
如今,QFII这个被冠以“集精英头脑于一身”的投资形式,已逐渐在被内地操盘手所代替。
授人以柄的无奈
王霞除了是一家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一只QFII的投资经理。在外界看来,这种身份的错位难以理解:这位研究员给客户的报告是否会服务QFII的“股票池”呢?
“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王霞说,像她这样有双重身份的投资顾问,都会有相应的约束。据介绍,她每周会和QFII的管理方在电话会议上提出自己对仓位变化、行业配置方面的思路,“尽管决定权在他们,但我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王霞说,其实,每当外管局把QFII的投资额度提高后,本土、合资基金公司,券商、私募都在积极去充当这些外资机构在中国的投资顾问,这其中,拥有外资股东背景的基金公司就相对有优势。
海富通基金就是其中一例。海富通一直在为富通银行管理QFII,目前富通银行的QFII额度是5亿美元,早在2004年底,富通银行募集的“扬子基金”即交给海富通打理,这只基金由于进入A股市场早,后来又恰逢2006年、2007年A股大牛市,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此外,融通基金为海外股东日兴资产管理公司的QFII充当投资顾问,长盛基金为海外股东星展银行的3只QFII当投资顾问。
随着更多的QFII将投资权利交给内地的机构,它的神秘色彩也在快速褪色。股民们发现,原来QFII和社保基金的操盘手竟然都是内地的基金公司。“怪不得一些大名鼎鼎的机构今年也出现了亏损。”一位股民说。
根据《理柏中国基金市场透视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QFII今年以来整体平均业绩为-4.22%,表现不如国内股票型基金2.37%的正收益。
“这就奇怪了,同样是买A股的股票,为何QFII亏,基金公司自己的产品赚呢?”
在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两者在选择A股时具体理念不同,本土基金经理需要照顾外方对中国市场的兴趣点。
既然这样,QFII为何还要将投资权利委托给基金公司?王霞坦言,以前QFII的投资经理基本上都是老外,投资策略也是由外方提出,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外来和尚的投资理念并不适合中国,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也不及中国本土的基金经理。
投资额度寻求扩张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盛、摩根大通。
当你看到这写名字的时候,能想到他们也在通过QFII来购买中国A股的上市公司股票吗?
据海通证券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投资中国A股的QFII基金股票仓位平均从上期(2010年11月1日-12日)的89.71%,升至本期(2010年11月15日-26日)的91.30%,增加了1.59个百分点。
在此之前,QFII已经连续5个季度增持,据万得数据显示,QFII在2010年第三季度投资股票的市值为660.26亿元人民币,比2010年第二季度的440.09亿元增加了220.17亿元,增加幅度为50.03%,其中,三季度QFII持股的上市公司家数为206家,比2010年二季度的180家多出26家,其中新进的股票最多达94只。
从QFII具体交易板块来看,机械设备、食品饮料、金属非金属成为其最青睐行业。一家券商分析师表示,从QFII近年来的调仓轨迹来看,金融保险、采掘业、房地产和交通运输都曾反复出现在市值榜前三的位置上,但最终都不见踪影。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主基调的确立,QFII的偏好也逐渐明确,部分传统产业以及受政策调控抑制的行业会渐渐淡出QFII的视野,而受益于经济转型和刺激内需的行业将逐渐成为QFII的新宠。
此外,记者了解到,很多QFII都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投资额度,以应对蜂拥而来的海外客户。据了解,多数QFII手中的额度早已用光,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力图获得更多的额度。
“我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额度,因为很多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A股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投资。”一家QFII的中国研究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小QFII”的威胁
尽管通过放权给内地基金业,QFII看似得到了更加本土化的意见,但这种模式或许会受到严峻考验。
近日,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坚定不移、循序渐进地推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中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下一步将适时推出在港募集人民币基金投资境内市场试点工作。
放宽香港人民币经在港中资证券及基金投资A股市场,市场将之称作“小QFII”,主要是指境外人民币通过在港中资证券及基金公司投资A股市场,这将给境外资金开辟另一条通道,它不分流现有QFII额度,而是拥有单独额度。
一家基金公司高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如果“小QFII”顺利推出,势必会影响到内地基金公司继续帮助境外QFII做投资顾问的意向。毕竟“小QFII”是基金公司自己的产品。
香港某券商人士透露,此前监管层多次就推出“小QFII”进行研讨并征求业界意见。综合来看,担忧热钱并非是主要障碍。“小QFII”未来如果放行,它与通过地下钱庄或贸易流入的热钱性质不同,回流资金须在换汇额度之内,因此数量是可控的。“小QFII”推出面临的难题是,如何确保未来回流内地资本市场的资金是“干净”的。
据上述基金高管称,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及博时基金3家基金公司获首批“小QFII”资格的概率较大。记者 刘永刚
参与互动(0) | 【编辑:贾亦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