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基金定投攻略:关注长期收益率

2011年01月28日 09:52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关于基金定投,一直存在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究竟基金定投是选择主动型基金还是指数型基金?定投真的对时机选择不敏感吗?

  由于基金定投主要试图平滑股市波动带来的基金收益波动,我们仅针对偏股型基金研究各种定投计划的差别。

  与常见观点迥异的是,我们认为决定定投盈还是亏的最重要因素首先是“选时”,但不是通常理解的时点选择,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选时”,即选择定投的期限有多长,在定投期限的股市周期循环状况,以及定投开始时周期处于哪个阶段。

  决定定投计划投资效果的第二层因素才是选基的问题,包括选择指数基金还是主动基金,在主动基金中选择何种类型、何种风格的基金。基金品种的选择决定了基金定投收益率的高低。

  定投计划不存在日期选择问题

  一、在定投期限跨越一个或数个完整的牛熊周期循环的情况下,定投偏股型基金有很大的概率获取正收益。这印证了常见的说法,即长期定投能够平滑收益波动。但在平滑波动的同时,定投相比一次性投资的缺点是,定投的整体收益率要低于一次性投资。

  二、如果定投的期限选择没有跨越完整的牛熊周期循环,那么定投计划是否能够获益,就取决于定投持续的时间多长。(1)如果定投计划在牛市中开始,在熊市中结束,定投计划的效率很低,甚至有可能无法获取正收益。(2)如果定投计划在熊市中开始,在牛市中结束,定投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投资业绩。

  三、定投计划不存在日期选择问题:除非定投时间过短(如只持续数月),月度定投选择每月的某一天并没有太大差别,也就是定投日期的选择并不影响到最后的定投效果。

  各优秀基金都可作为定投品种

  一、长期(跨越多个牛熊循环)来看,指数基金是最好的定投品种选择。在指数基金中,市场代表性强的指数基金定投效果通常要好于代表性较弱,或特殊风格类型的指数基金。

  二、定投基金本身的长期业绩是决定定投计划收益的最重要因素。但在基金本身累计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选择不同风格的基金定投,收益率可能出现明显差别。

  三、在主动型基金中,操作风格灵活相比操作风格稳健的基金更加适合进行定投;风格轮动型基金相比风格固定型基金更加适合进行定投。

  四、在持股风格上看,定投基金品种并没有特别强的偏向性,各种持股风格的优秀基金都可以作为定投品种。

  与投资者的一般经验相反的是,在熊市下开始定投比在牛市中开始定投更为明智。而在牛市下进行的定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重新转为盈利。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在牛市中开始,在熊市中结束。这种定投计划有很大的亏损可能。原因是在牛市中投入的资金逐渐增多,越往后投入的本金收益越低,只有少量本金享受到了整个上涨阶段;而在随后的下跌中,由于定投累积的本金金额较大,下跌造成的亏损幅度也越大,很可能侵蚀之前上涨中的全部收益,甚至转为亏损。

  二、在熊市中开始,在牛市中结束。这种定投计划有可能取得最好的投资效果。原因是在下跌过程中投入的资金逐渐增多,越往后投入的本金亏损越低,只有少量本金承受了整个下跌;而在随后的上涨中,获取投资收益的累计本金金额要大于之前下跌中的本金金额。

  三、跨越数个牛熊循环周期,定投计划盈利的可能很大。但正如一开始我们所说的,如同同样的资金用于一次性投资,那么定投计划的整体收益率一定更低,当然,这里并未考虑定投资金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选择主动基金还是指数基金

  如果定投计划时间足够长,跨越了数个牛熊循环,那么定投的最佳投资品种之一是指数基金;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主动基金的长期累积收益率无法超越指数。

  如果定投计划时间较短,比如三年以内,那么主动型基金也是有吸引力的。因为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期限内,总是可以找到部分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的主动型基金。

  当然,如果能够精选到长期业绩持续性较好,能够持续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主动型基金,定投收益率将会高于指数基金。原因是这些基金的长期业绩能够明显跑赢市场,跑赢指数。

  但是,一般来说选择市场上的核心指数作为标的、市场代表性强的指数基金作为定投品种是更加适合的。如果定投的时间跨越了完整的市场周期循环,既包括牛熊循环,也包括风格轮动的循环,那么特定风格的指数长期表现较难战胜市场的核心指数。

  因此,定投指数基金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哪些指数的长期收益率更具吸引力。但在特定的定投期间内,局部市场的代表性指数可能具有更好的定投价值。例如,中小盘风格指数可能在整体上收益率高于大盘指数。(徳圣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团队)

参与互动(0)
【编辑:郭嘉】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