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一年20只 基金公司“一对多”发行放天量(2)

2011年01月31日 13:4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由于预计市场宽幅震荡将维持较长时间,多家基金公司表示,将开发风格更稳健的产品。“一些客户喜欢稳健,我们将开发仓位限制更多、风控更严格、波动更小的产品。”招商基金专户投资部副总监杨渺表示。据了解,此类产品可能将股票仓位上限降低到60%或70%。同样,套利股指期货的产品也在不少公司拟推出的“一对多”产品库中。1月17日到21日,沪深300指数出现3.5%的跌幅,但国投瑞银首只参与股指期货套利的产品鸿瑞1号却实现了正收益,这也初步显示了此类产品降低风险的能力。

  另外,南方、国投瑞银正在准备推出细分行业、概念的“一对多”产品,瞄准消费、医药、新兴产业等产业的“一对多”有望在今年诞生。“股市结构分化将会比较明显,预计某些行业及板块涨幅或将领先市场,开发这类产品可以提供给看好特定行业或概念的投资者,目前这也属于试验阶段。”深圳某基金专户总监告诉记者。

  但对于此类产品,业内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些产品更像是相对收益的公募产品。招商基金的杨渺就明确表示,对这类产品不感冒。“‘一对多’主要目的是谋求绝对收益。细分到行业、概念的产品,在一定的时间段不一定能为投资者获得很好的收益,比如医药基金,目前表现就可能差一些。我们更喜欢能够灵活配置,围绕绝对收益进行投资的产品。”杨渺说。

  广发基金则认为,从2010年销售情况来看,“一对多”的发售金额与产品设计的关联度并不明显,更多取决于代销渠道的组织力度、产品过往业绩以及发售期间的市场情绪。

  2011年,明星投资经理带队将是实现“一对多”密集发行的另一个策略。“一对多”开闸以来,业绩分化加大,有些公司明星经理负责的账户涨幅显著领先市场。

  从目前的发行状况看,明星基金经理所管理的账户迅速“繁殖”,有些公司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账户可以达到十个以上。与公募最多“一拖三”不同,“一对多”对基金经理负责账户数的上限没有限制,在明星投资经理发行策略奏效的情况下,预计2011年这一状况仍将持续。

  但从2011年1月份的下跌情况看,明星基金经理制带来的效果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例如,2010年业绩领先的某投资经理管理的四个账户上周跌幅较大,彼此跌幅差距仅在0.01个百分点,很可能是因为重仓股重叠引发连锁效应。如何在专户管理中避免持仓过于集中的风险?随着“一对多”账户的增多,这个问题将越来越考验基金公司。

  除了密集发行和一人多户,一些公司开始拓宽“一对多”客户层次。“我们根据资金量大小,将银行客户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银行柜台客户、贵宾理财客户、私人银行客户,第一层主要是公募基金的目标层,第二层则是各个公司‘一对多’的目标拓展客户,基本上没有基金公司能够将客户群拓展到私人银行层级。”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告诉记者。据了解,招商基金计划今年与多个银行的私人银行合作,适当的时候将提高参与“一对多”产品的门槛。由于单个“一对多”账户客户数不能超过200人,有效提高客户参与门槛也是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的做法。

  业绩宣传两重门

  券商来势汹汹,一些意在争取客户的集合理财产品甚至不收管理费,将对基金公司“一对多”产生冲击。

  2011年,券商小集合将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由于券商具备自有渠道优势,如果受到大力扶持,密集发行将在所难免。有基金公司表示,券商来势汹汹,一些意在争取客户的集合理财产品甚至不收管理费,将对基金公司“一对多”产生冲击。

  而从目前看,基金“一对多”还需经历两重考验。一是业绩,据记者从渠道了解,在部分银行秒杀“一对多”的同时,也有一些产品目前发行困难。“现在渠道的态度是两极分化,过去一年业绩较差的公司发行产品难度加大,银行对这些公司的产品不愿配合,有些产品甚至需要延期才能勉强达到5000万的额度。但是一些业绩领先的公司,发行不成问题。”一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告诉记者,投资者关心的不仅是投资经理过去一年的业绩,甚至近一个月账户净值的表现都会影响发行情况。

  另外,由于“一对多”产品公布净值只能针对特定客户,产品推广方面难度较大。“我们现在只知道本行发行‘一对多’产品的业绩、风险收益情况,其他银行的资料很多时候只能从基金公司取得,向客户介绍的时候,还不如私募产品那么好比较。”工商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在大量产品密集发行的情况下,为了让客户更好地比较、选择产品,对业绩信息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但目前“一对多”的信息透明度明显弱于私募和券商资产管理产品等竞争对手。(记者 江沂 实习记者 黎宇文)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