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现在是我们公司追赶的目标。”一家中小基金公司市场总监表示,很多公司都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业绩也不错,规模就是上不去?而华商短短几年规模已经做到400多亿,火箭般跻身行业中上游。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能做大做强的基金公司成功的原因较为相似,而那些眼睁睁看着业绩飙升,规模却在原地踏步甚至缩水的基金公司,却折射出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落伍者各有不幸
对于那些业绩不错但没带来规模增长的基金公司,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一类是管理层不合导致内耗,人心涣散。如去年业绩出色的一家基金公司,在股票、混合等多类基金的前五名中都能看到其旗下基金的身影。但在规模上,2010年度却出现了约20%的缩水,在行业中的排名后退了好几位。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规模缩水的直接原因是总经理和董事长之间不合。双方将精力花在互相斗法上,总经理想改造流程,搭建新的管理框架却遭到抵制,想招的人无法落实,营销费用被一卡再卡,大渠道根本挤不进去。虽然最后董事长赢得了胜利,很多经营决策直接绕过了总经理,后者只是在行使签字流程。但内斗耗时,导致长时间没发新基金,老基金也被不断赎回。
另一类是由于基金规模过小,业绩持续性还有待观察。其中典型的一家公司,旗下有基金业绩拔尖,曾经获得过季度收益冠军,但随后其规模未能有迅速的增长。据该公司与投资者沟通分析的结果,主要是投资者有两大忌惮,首先是由于基金规模太小,业绩还得不到完全认同。只有不到1个亿时,你能做得好,那么10个亿、50个亿你还能做得好吗?其次,是业绩的持续性,短期业绩很拔尖,但是不是有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和选股流程,可以保证业绩的可复制性。这类基金如果能展现出可持续的一面,配合相应的市场推广手段,相信在规模上能够有不小的进步。
此外,还有一类就是公司管理层在规划和管理上存在失误。这在一些大中型基金公司身上尤为常见。因为有一定规模垫底,这些公司没有生存之忧,进取心不足。
基金公司主要资本是人力,而有的公司恰恰是在用人上没有量才使用,比如一家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得到公司重用,但在产品规划上却一味追逐当时的市场热点,等到产品获批发行时,热点早已成了冷门,结果在花费几百万发行费用后,新基金首发经常出现不到10个亿的局面,发一只赔一只。而且由于其能力不能服众,导致部门中优秀产品设计人员纷纷辞职,进一步伤害了公司的产品设计能力。还有家基金公司秉承老国企作风,效率低下,即便在旗下基金业绩大放异彩背景下,也始终无法有效提升规模,“主要还是人的问题。”这家公司员工透露,如果不将某些老员工整体换血恐怕难以改观。
不过,这些公司也并非没有翻身的机会,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大摩华鑫。从两年多前资产管理规模缩水至16亿元的“濒临死亡”状态起步,到2010年底资产管理规模劲升至124.36亿元。剖析大摩华鑫的绝地反击,很重要的一点也恰恰是和人才有关。大摩华鑫总经理于华认为,人才可以凭借专业经验和智慧创造财富价值,这种智力的可转移性给中小基金公司带来了一丝生机,使它们有机会实现突破,在行业内争得一席之地。
成功者扩张秘诀
为什么华商、大摩华鑫等公司能翻倍地做大规模?于华的这番话对此做出了一个注解。要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要靠人。在于华看来,公司2009年的涅槃和2010年的崛起,全靠团队成员的拼搏。只有20多人的营销团队,在2010年完成了一千多场次的银行客户经理培训,一万多次的客户拜访。期间,公司引进了新的投资总监、基金经理,这些新血的融入,稳定和提升了公司业绩。2010年,大摩华鑫旗下的大摩领先优势、大摩资源基金全年净值回报率分别达到22%和18.5%,全年份额则同比增长216%和77%。
华商同样极为重视建设和谐工作环境,其投研团队多年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业绩也持续领先。“华商的成功,关键在于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可以全力施展。”华商基金一位人士表示。
银河数据显示,2010年度华商盛世成长成为收益冠军,华商领先企业排在偏股混合型基金第11位;华商收益增强债券基金也排名前五。2009年度,华商旗下多只基金同样取得了排名前10的优异业绩。
对人的重视和关怀,是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业绩的基础。同时要想将业绩的提升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规模增长,在这条路径上,还有哪些节点需要基金公司着力付出?华商将此归结为公司品牌推广和影响力的扩大。
以华商为例,其市场部就像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及时迅速地将有关华商的各类信息传递给尽可能多的投资人;积极在各大渠道推广定投,提升电子商务占比。2010年,公司网上交易开户数及交易金额均翻倍,网上交易的客户占到了公司总客户量的近2%。大量工作的投入,使华商基金老客户的粘性非常高,在华商几只新基金首发规模中,老客户的认购率达到了20%多。
基金毕竟是要靠渠道最终将其卖给投资者。有不少基金公司都引进了以绩效为导向的运营和薪酬考核机制,对于渠道维护和提升规模卓有成效。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董事长介绍说,就以渠道部为例,整天都是在外头拜访出差,效率如何不好评估,而现在这些员工每天都要登录考核系统,登记自己一天的活动。系统将定期进行电话回访,虽然抽查频率实际上并不高,每人每年可能也就被抽到两三次,但一旦被查到你登记不实,就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立即辞退。有罚也有奖,勤奋有效率的员工可以拿上令人眼红的高薪。
这一方面使考评更加客观,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它能为公司估算出维护一个渠道、一个客户的粗略成本,能及时掌握渠道、投资者的行为动向,对公司作出下一步正确的判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编者按:一边是新基金发行超过150只,一边是行业份额和净值规模出现双降,2010年基金业陷入“左手倒右手”的尴尬境地。2011年以来,新基金审批进一步松绑,基金发行或将突破200只,但新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不改下降趋势,业内人士对于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增长的前景仍不乐观。
2007年的盛世已成过眼云烟,基金业目前的销售困境,既折射出行业高速发展之后暴露的问题,也激励着行业有识之士困境谋变,探索突围之路。本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多角度剖析基金销售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反映基金业目前作出的思考和应对之策。(记者徐国杰)
参与互动(0) | 【编辑:蒋妍】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