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灵活复制争抢客户
私募发行追求“快、稳、准”,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在2010年下半年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一位离任的明星基金经理,闷声不响就从银行客户中募集了十亿资金。有业内人士戏言,判定哪位基金经理准备弃公转私有两个标准,一是看是否频繁地配合渠道做客户交流,二是看是否频繁接受媒体专访。事实上,他们在借助原有公司的明星效应完成华丽转型的同时,也顺便带走了客户。在未放开员工持股、基金投研人员禁止投资股票等严格规定之下,目前基金经理公转私的趋势仍然难遏止。
在银行看来,私募基金近几年已经造出了不少明星,一旦某位私募基金经理月度、季度业绩领先,短期就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发行产品,同一产品半年可以复制4到5期,产品设计、宣传上也更为灵活。兴业银行的一位资深理财经理表示,银行对VIP客户营销之前会筛选产品。在筛选过程中,私募基金发行快,机制灵活,可以度身定做也可收益分成,银行配合度非常高,推介的时候也是在意向度较高的客户中小规模、小范围进行。
但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认为,尽管私募发行数量不少,但总体规模也就数百亿,对公募业务仍然构不成威胁。“业绩分成的契约决定了私募基金业绩要领先公募20%,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投资者也会心中有数。”
从近几年看,私募募集资金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对于每一年诞生的私募冠军来说,它们担心的不是如何募集资金,而是如何减少业绩的波动性,若真能出现业绩长期靠前的私募“王亚伟”,那么从公募基金业切走的蛋糕就不是今天这样的规模了。
券商:集合理财谋求分利
从春节后的人力资源招聘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例子。某券商高管在微博上公开招聘有投资经验的资管人士加盟,来自基金公司最好。事实上,自2010年开始,从公募争抢资源的趋势更为明显。如2010年总部位于深圳的一家券商新开设的资产管理部门,就挖来了管理规模行业前五的大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做负责人。随后,该负责人又从公募挖来股票及固定收益类的基金经理,短期内募集了不菲的资金。这种人才“逆流”趋势,最根本的原因是券商大幅提高了薪酬,力邀资产管理高手加盟。
随着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放开,券商集合理财基本在朝着公募基金的方向发展,资管部门搭建研究团队、挖明星基金经理也成了不少券商的选择。随着券商集合从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业内预计券商集合理财可能在未来一年出现“井喷”局面。开年以来,一些年度投资业绩领先的集合理财账户已经快速复制,“我们一些明星投资经理管理的新账户,甚至提高了参与门槛,200万才能参与,发行期也就十天。”一位券商资管人士说。
以往的券商集合理财,主要目的是盘活客户资源,替一些投资能力较差的客户理财,加大客户资金的流动性,但目前的思路是借用券商渠道,最大限度地运用渠道为王。业内预计,若2011年券商密集发行小集合产品,不仅“一对多”销售基本上难以进入其渠道,普通公募产品也很难在券商上线销售,除非一些券商系基金公司。
面对以上窘境,一些基金公司的应对之策是减少明星基金经理曝光度,提高集体决策机制。某基金公司总经理透露,他们今年的流程整合就是减少投资决策单一依赖基金经理的情况。记者注意到,该公司的宣传重点也不再侧重单个基金经理,转而侧重整体表现。
另一些公司则寄希望于多渠道策略,以往基金公司会集中选择一家银行作为主渠道,而在遭遇银行差别待遇之后,开拓新的主渠道,多渠道并行新发基金已经成了越来越多基金的选择。“尽管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但基金公司绝对不能被动挨打,多渠道可能是未来的明显趋势。”某业内人士表示。 (记者 江沂)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安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