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今年以来的基金榜单,你会惊奇地发现,偏股型基金前5名无一例外被老牌基金经理“霸占”。如业绩第一的南方隆元,基金经理汪澂自2006年起便担纲该基金,她已有长达十年的从业经历。而鹏华价值、博时主题、长城品牌、银华核心价值的基金经理程世杰、邓晓峰、杨毅平、陆文俊,他们的证券从业经历也都超过了十年。
年初以来的周期股回暖行情,令这些在长跑中战绩辉煌的老牌基金经理们再次在“短跑”中领先。但估值纠偏能否持续、未来的资金流向会怎样变化,将决定老牌基金经理能否“笑傲”全年。
等待后的甘甜
“其实我的组合基本上和2010年年底差不多,没有太大的调整。”一位老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股市挤去泡沫的纠偏过程中,他们持有的低估值品种相对安全,震荡市中为持有人获得了正收益。
从过往的季报、年报来看,老基金经理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偏爱低估值品种,对于估值较高的小股票几乎不跟风,因此去年业绩不尽如人意。以博时主题行业为例,2010年其仓位集中于银行、汽车等传统行业的大盘股,净值表现与沪深300指数关联度较高。但去年小盘股行情明显领先于沪深300,一些投资小盘股、题材股的基金异军突起。踏入2011年,市场风格出现转换,博时主题业绩表现也出现好转,截至3月4日,今年以来获得6.56%的正收益,居所有股票型基金净值增长率第二名。
实际上,不少坚守低估值品种的基金经理,回忆起2010年都感觉是痛苦的等待。有一位老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在中国南车股价还是5元的时候做了2%的配置,但当时参与的基金非常少,居然买成了第一大流通股东。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等到高铁概念被炒热,中国南车的涨幅超过50%时,已经是一年多之后。其中的煎熬和辛酸,只有老基金经理们自己才能品味。
更令他们痛苦的是,以往设定的一些坐标似乎已经失效,比如大小盘风格轮动规律,又比如A/H股的折溢价率的参照价值。“香港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占比较大,股票定价相对理性,所以我一直觉得A/H股折溢价率非常有参考价值。几年前,A股股价一般要对港股溢价,所以一旦A股和港股同价,说明这只股票的投资价值开始显现。但从近两年看,一些银行、保险股,A股股价却要比港股长期折价20%到30%,这在以往是很罕见的,折价的状态长期持续,这种情况下,坚守价值投资非常痛苦。”杨毅平说。
另一方面,他们普遍不认同近年来按行业赋予估值的做法。2010年,同一行业的股票往往齐涨齐跌,只要买对了行业,个股的选择反而没那么重要。对于曾经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新材料,老基金经理们普遍保持了较为警惕的态度,更喜欢到银行、保险、汽车、家电、机械等传统行业寻找投资标的。但不幸的是,市场在较长一段时间给传统行业赋予了较低的估值水平,资金始终没有大规模流入。
“对于一些中小盘、创业板股票,当时,一些是我看不明白,另一些是我看明白了,觉得不值得追。这些股票即使再给我买入的机会,我也不会买。”程世杰的说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老基金经理的观点。
等待终有价值,2011年,市场风格突变。随着高铁概念的持续升温,一直被许多基金看不上的“南车北车”炙手可热,银行股也走出了久违的行情,而一些没有业绩支持的中小盘股下跌惨重。
“其实我的组合基本上和2010年年底差不多,没有太大的调整。”一位老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股市挤去泡沫的纠偏过程中,他们持有的低估值品种相对安全,震荡市中为持有人获得了正收益。
“在一个投资周期里,每人有不同的投资风格,但最好用同一个投资理念、同一种投资方法贯穿始终,用一个标准来做投资,回报率总能够跑赢市场。”曾数次获得金牛基金经理称号的邓晓峰以此概括自己的投资信仰。这一观点在老基金经理中得到普遍的认同。
老基金经理们能否“将领跑进行到底”?出于对市场运行逻辑的判断,他们似乎对此仍很有信心。杨毅平认为,市场估值纠偏仍会持续。一是信贷投放减少,市场资金面紧张;另一方面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大量发行,市场供应量剧增,小盘股不再是稀缺资源,加上大量的解禁股面市,几个力量挤压之下,市场正在慢慢“挤泡沫”。他预计,整个2011年将是“挤泡沫”的一年。“出现大行情机会不大,但有确定增长的低估值品种相对安全些,另外在齐涨齐跌中,有一些被错杀的好公司也值得进入,包括前期跌幅较大的医药股、消费股等。”
而老基金经理普遍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未来资金的流向。乐观者认为,房地产调控将令部分本来计划投资地产的资金流入市场;悲观的则认为,目前严控新增贷款,反而令中小盘股大小非解禁后有卖出股票、补充流动资金的冲动,或许会令中小盘股解禁后出现高管卖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