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赴美上市 到底谁“圈”了谁的钱?

2011年03月08日 11:16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美国上市公司———中国高速频道再次遭股东集体诉讼。这是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官司缠身的最新案例。

  在之前的几个月里,艾瑞泰克、中国阀门等几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先后经历了“遭遇质疑—应对集体诉讼—股价暴跌”;绿诺科技23天就被猎杀至死;多元印刷连遭质疑,拖累多元水务;号称中国首家B2C企业的麦考林,一月之内光环褪尽……甚至中国能源、同济堂因股价过低,被迫退市。

  中国公司早在1992年便开启了赴美上市的征程。截至2010年底,共有250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这些公司所经历的种种风云变幻、大起大落让我们不禁唏嘘:在美国资本市场,从天堂到地狱,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热情不减,其重要原因在于———我们认为,财大气粗的美国人的钱似乎更好“圈”。

  中国A股中小板的上市条件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创业板的上市条件是:“最近2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去年到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大多达不到这些条件。像2010年上市的优酷和蓝汛,至上市为止都是亏损的。再回头看看,新浪、网易在美国上市的时候,不要说盈利,连盈利模式都还没有。

  美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让这些尚不够强大的中国企业突然间“海阔天空”。美国不认为交易所、监管部门有能力甚至有义务通过上市审核把控公司的质量,他们把鉴别好公司坏公司的事情交给投资者自己。甚至上市以后,监管方和交易所也只管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更多是依赖投资者和第三方市场力量自己完成的。

  于是乎,中美资本市场冰火两重天的境况出现了。在中国虽上市不易,可一旦成功,基本塑成不败金身,实在不行了,弄个卖壳重组概念,没准也能拉上10个涨停板。美国资本市场则相反,上市容易得很,基本来者不拒,但上市后不好混。投资者、对冲基金、事务所、媒体、交易所一天到晚盯着你,“蛋”上稍露条缝,肯定有“苍蝇”来叮。

  纵观250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虽不乏一批品牌知名度、财务状况、管理水平均属顶尖的公司,但也有一批来自传统行业,行业地位并不靠前的中小市值公司,这些公司的股票往往估值低廉、成交清淡。甚至还有一批拼凑资产、生造概念,为上市而上市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股价往往短期疯狂后一泻千里,让投资者血本无归。

  对于众多中国企业来说,在美国资本市场“圈钱”的好梦落空之余,往往还不得不交出一笔不菲的学费。近来在网络上被热炒的当当网CEO李国庆和“大摩女”之间的骂战,便将中国企业与美国投行之间的恩怨纠葛公之于众。

  当当网与摩根士丹利之间商业道德的高低我们无从判断,但最起码,任何一位看罢这场口水仗的观众都会有一个印象———到底是中国企业“圈”了美国股民的钱,还是美国投行“圈”了中国企业的钱?真还不好说!

  显然,中国企业还没能玩转赴美上市的游戏规则。不管中国企业是否愿意承认,“中国概念”在美似乎已进入了严重透支的状况。在这个前提下,新一波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能有多大作为,还不得而知。

  如今,中国经济本身已经面临通货膨胀的巨大威胁,美国流动性泛滥也开始显现,不断流入市场的新印美元严重打乱了估值体系。这将对中国赴美上市或即将上市的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奇迹破灭、包装被撕,这些利好因素共同的减弱,伤及的只能是“中国概念”过去良好的印象。而在这一场“中国概念”炒作中,受伤害最大的,可能是那些还没来得及去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龙在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