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内多次攻击3000点,为何屡攻不破?究其原因,无非是政策面、经济基本面、市场资金面均对指数造成了压制。
先说政策背景。
政策往往是股指反转的前提。
比如,2010年4月19日,市场反转向下,政策背景是“国十条”调控房地产、清理融资平台等显示宏调收紧。2010年7月19日,市场反转向上,政策背景是宏调局部放松以应对经济“二次探底”和欧债危机。2010年11月12日,市场反转向下,政策背景是管理层收紧货币控通胀导致流动性转折。
如今,政策面尚没有明确信号,市场分歧依旧很大。日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海洋认为,市场多空分歧大致消除的时间点,可能要等到4月份中下旬。届时,管理层将部署二季度经济工作,政策面将趋向明朗化。
再说经济基本面。
去年以来,通胀是中国经济面对的主要问题。
徐海洋认为,春节后反弹行情能够得以延续的关键逻辑之一是 “通胀可控”。不过,在CPI数据冲至5.5%~6.0%的一高位区间后,支撑反弹行情的逻辑恐被动摇,市场恐难有良好表现。
西部证券分析师段安康则指出,下半年通胀压力才有望逐步缓解,持续紧缩货币将继续对市场施压。
海通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陈瑞明指出,目前市场面临“紧缩政策导致经济下滑”的风险。而这,也就是指数迟迟不能站上3000点的关键原因。
最后看市场资金情况。
没有资金就没有行情。那目前的资金情况怎么样呢?
物价高企导致实体经济需要的润滑资金大大增加,同时紧缩政策使得资金稀缺性提高,实体经济占用流动性增加。近期,票据贴现利率居高不下,6个月直转贴利率均保持在5%以上的高位,恰能说明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旺盛,市场资金相对紧张。这就自然对行情造成压制。
人们为什么纠结3000点
3000点为什么引人纠结?在于历史上这个点位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被投资者喻为牛熊分界线。
2007年大牛市中,沪综指首次面对3000点。当年1月底,沪综指止步于3000点。在2月底,沪指攻上3000点后得而复失。由于在3000点一线出现了约2个月的密集成交区,这为后来3000点扮演重要角色埋下了伏笔。
2007年3月19日,沪综指成功站上3000点。虽然3月18日央行加息,但也未能阻挡投资者在跨越3000点后的做多热情。A股随即展开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牛市,直奔6124点。
2008年,熊市来临。4月22日,沪指首次跌穿3000点见2990点。随后的23日,沪指大涨4.15%。24日,A股几乎全线涨停,沪综指暴涨9.29%。此时,3000点仿佛就是多头最后的心理防线。
2008年6月11日,在结束了1个多月的反弹后,股指选择了向下,此后直到1664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指围绕3000点之际,政策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3000点不仅仅是技术和市场心理意义上的关键点位,也是政策面的关键点位。比如,2008年4月下旬的那次反弹,根源就是政策性护盘,其暴涨源于印花税下调。
2009年中期,IPO重启的时间点就在2800点上方。2010年的融资融券试点和股指期货的推出便在3200点一线。很明显,3000点附近已经构成了政策决策的中枢。
由于投资者的心理以及管理层的政策奠定了3000点的历史地位,3000点屡屡扮演阻力位和支撑位的角色。2009年11月2日、2010年2月3日,沪综指都是在盘中跌破3000点后出现一波反弹。
据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