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去年以来的地产调控政策所引发的群体非理性抛售行为,导致地产股跌幅过大,当前地产股可能存在价值压缩的现象。不过,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地产股价值回归将是必然。“以钢为纲,开工建房”将是地产股价值回归过程中的必然反应,也将是房地产业上下游价值回归的开始,投资者围绕这样的投资主题进行资产配置,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2010年以来,地产现货价值存在泡沫已经形成市场共识,这也是政策调控的主要依据。自地产政策调控以来,地产现货与地产证券间出现了较大的价格剪刀差,即现货价格指数仍然在上升,但地产指数却回调50%以上。进入2011年,地产现货指数虽然环比涨幅趋缓和,但同比仍然上升10%以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地产现货与地产股之间确实出现了金融异象。要么是现货涨得太多,要么是证券跌得太多。如果从政策调控的角度来看,地产价格环比下降和销售量下降将意味着政策开始见效。因此,我们判断,地产股跌幅可能过大,这是在群体无意识力量作用下的非理性行为所导致的,未来地产股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也会存在价值回归的要求。
在实际通胀仍然高企的时候,当地产现货价格低于物价升幅、当地产因去杠杆化而投资成本上升时,当地产购买与户口挂钩时,如果当前的调控措施五年内不变,居民以地产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将会大大下降。根据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历史经验,经济高速发展和货币脱离黄金后,国家信用为“质押”的货币发行必然导致信用膨胀,而信用膨胀必然导致地产泡沫出现。在信用膨胀的过程中,居民资产保值增值最便利的资产是地产。当地产再质押融资而证券化后,信用膨胀的结果是地产泡沫的出现。为防止金融危机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信用膨胀推动地产泡沫,央行强化收缩信用,成为货币政策的不二选择。在抑制货币、控制信用膨胀、防止物价过快上升的过程中,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如何借用政策力量而优化,已经成为投资者的关注焦点。
根据欧美和日本的经验,根据价值规律判断,在经济高速发展后,特别是进入国民收入倍增时期,居民的资产结构将从重地产向重证券过渡。如果说中国居民前十年没有配置地产将是一生后悔的事情,未来十年如果不配置证券或证券集体,也将是投资者的最大风险。为了管理风险、对冲通货膨胀,为居民家庭资产的优化,真正实现资产性收入的提高,逐渐富裕的居民家庭将进入“资产管理”或“资产配置”时代。这些资产配置可以是股票、股票的集合体如基金和信托,也可以是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还可以投资股权、债券组合等。当然,选择什么样的资产组合,不同的家庭要根据自己的资产情况、风险偏好、资金性质而决定,“适配性”是家庭资产优化配置的基本功夫。
当前股票市场中,地产现货与地产股的区别是,前者流动性差,交易费用高,如果去杠杆化,或者行政限制无法投资,其流动性就会大大下降,原来附加于地产现货上的想象中的“流动性溢价”就会消失。事实上,地产现货在每个小区的流动性不会超过5%,正是远见卓识于低流通性,在信用膨胀的背景下,少数人可以通过按揭贷款的杠杆撬起了地产只涨不跌的神话。根据相反相成的道理,只要价格涨到某种程度,必然在外力的作用下,价格就向相反方向发展。虽然投资者在“精神账户”的作用下,一般不会随意抛售地产现货,特别是过去十年只涨不跌的“记忆抛锚”在地产新政刚开始实施时仍然起作用,因此,我们发现地产价格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仍然有所上升,但对于投资地产股来讲,目前已具备很高的“机会成本”。在群体心理的共同作用下,投资者首先抛弃的是地产股,在集体非理性作用下,地产股的价值压缩自然形成。地产股在股权分置改革两年后,已经成为全流通的股票,当地产股价值压缩过于离谱的时候,强烈的价值回归行情或许就在眼前,因为地产现货与地产股价格剪刀差的异象,必然会受价值规律的修复。
当前,地产股价值异象的修补过程或许已经开始,特别是在保障房屋成为地方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考核内容之时。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政策的出台,事实上宣布了中国地产市场将进入第三时代,即保障房的社会主义性质与商品房屋的市场经济性质并存,两者在和谐与发展双轨上齐飞。中国地产第三时代既不同于1998年前完全由政府全包的住房制度即完全摒弃市场作用,也不同于1998年房改后将全体市民住房交由市场解决造成政府缺位的情况,而是政府管好保障房的基础上,由市场决定商品房的基本估值与定价。因此,我们认为“以钢为纲,开工建房”将是地产证券价值回归过程的必然反应,也将是房地产业上下游价值回归的开始,投资者围绕这样的投资主题进行家庭资产配置,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 李国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