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17日刊发的*ST星美(000892)系列报道引发了资本市场关于退市制度的大讨论。资本市场上还有多少如同*ST星美一样屹立不倒的皮包上市公司?中国证券报记者奔赴各地调研后得知,*ST星美绝非“一个人在战斗”!
调研发现,这些沦落在退市边缘的*ST公司,生存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主业基本停滞,资产所剩无几,负债居高不下,员工数量极少,诉讼接踵而至、勉强撑起门面。
在退市机制尚不完善的A股市场中,这群“倦而不死鸟”成为最为尴尬的群体。为了保住一个空壳在A股市场继续存活,重组成为ST公司屡试不爽的“涅槃”法宝,而变卖资产、整合债务、政府扶持、股东输血……又不断上演着ST公司在A股市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混迹剧目。
市场一边摇旗呐喊期待着它们“麻雀变凤凰”,一边又在深恶痛绝地抱怨这群“怪胎”抢占资本市场资源。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导致了“畸形”心态的蔓延。
倦而不死——*ST公司生存状态白描
保壳招数一:变卖家产 割肉疗饥顾眼前
据WIND统计,发布2010年年报的93家ST公司中,主营业务逐年萎缩的有16家,其中主营业务基本陷于停滞,颇具代表的公司是*ST星美(000892)和*ST盛润A(000030)。
据资料显示,2007年以后,*ST星美资产所剩无几,员工硕果仅存,主营业务不断萎缩。2008年到2010年*ST星美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1万元、0元和55.20万元,主营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三年来,公司资产负债比率分别14271.78%、13837.76%和1654.53%,连续三年蝉联两市负债率之首。
在2007年的年报中*ST星美曾表示,公司资金持续紧张,公司有效资产全部被债权人查封或拍卖,生产经营停止。2010年*ST星美55.2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也并非公司本身业务有所起色,而是由于公司子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所致。
*ST星美属于典型的皮包上市公司,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还有许多*ST公司均呈皮包式生存状态。
4月11日上午,记者抵达深圳市南山区的南山大厦7层,在通往办公室的过道墙壁上,横挂着“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记者进入公司办公室发现,整个办公室面积不到300平米。公司员工貌似无所事事的呆在办公室,整个办公室人员不到15人。很难令人想象,当年无比红火的科健手机沦落到目前的地步!办公室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公司目前手机业务早已经停止,目前的办公室是租用的,基本没有经营业务。
记者翻阅公司2009年年报更发现,公司涉及到的银行诉讼高达48项!对外担保额度达到了12.4亿元!而公司的资产总额仅为5.49亿元!
在走访*ST盛润A时,为了找到早已被物业“摘牌”的公司办公地点,记者颇费了一番周折。进入狭小的公司办公室,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公司办公室是租的,公司员工不到20名,仅仅用来维持公司正常的运营。
严重资不抵债的*ST盛润A在2007年至2009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80.27万元、169.95万元及185.40万元,截至2010年中报,公司资产总额4150.67万元,负债总额高达17.75亿元。
保壳招数一:变卖家产 割肉疗饥顾眼前
为了能够苟延残喘于资本市场,*ST公司想到了各种招数。
资料显示,*ST盛润A2009年短期借款达4.47亿元,依靠拍卖华联发综合楼第三、四楼房产获得部分收益,最终使公司2009年度惊险扭亏,实现净利润为正,侥幸逃过被暂停上市的命运。
*ST盛润A正是资本市场“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真实写照。
无独有偶,*ST中葡(600084)在2008年与2009年连续两年亏损之后,公司在业绩无法扭转亏损的情况之下,不得不考虑通过其他渠道来保住上市资格。
据记者了解,*ST中葡为了能实现扭亏,公司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变卖了亏损的房地产公司,最后甚至连日常生产设备都卖了出去。“保壳”之急迫,却不免让人疑惑是否有杀鸡取卵之嫌。
*ST中葡2011年2月16日披露的年报显示,2010年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7637.54万元,公司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4.88亿元,同比增长41.03%。
ST梅雁(600868)则依靠变卖主营业务资产,扭亏为盈成功保壳,并在2010年获得净利润2.42亿元。
公司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所持有的三家水电公司全部处于亏损状态,三家水电公司共亏损3.53亿元。公司表示,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公司转让了广西柳州市桂柳水电有限责任公司66.91%股权获得约2.36亿元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