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康芝药业 何时走出“尼美舒利”阴影

2011年04月29日 08:4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受“尼美舒利事件”冲击,海南康芝药业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跌55%,加上尼美舒利说明书将在使用年龄、剂量、疗程等方面有所调整,业内预计康芝药业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消化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季度业绩下跌逾五成 资本市场信心骤减

  尼美舒利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今年2月份有媒体称尼美舒利可能会导致严重肝损害、死亡病例等不良反应,给国内36家尼美舒利原料及制剂生产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康芝药业是国内尼美舒利颗粒最大的生产厂家,公司虽然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澄清公告予以解释,却依然被推上了舆论的封口浪尖,也令公司陷入了上市以来最大的危机。

  2011年一季报显示,康芝药业尼美舒利颗粒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2%,同期公司营业利润1342.2万元,同比下降54%;净利润1127.59万元,同比下降55.2%。

  同时,截至2010年底驻守康芝药业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已有9家机构撤退,仅剩中国建设银行-银华富裕主题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一家。

  不仅如此,一季报披露当天,康芝药业股价下跌9 .67%,居创业板交易跌幅第一名。4月27日,公司股价再度下跌2.26%,收于21.19元,较2月11日收盘价71.98元相比,缩水70.6%,被市场称为今年以来的十大霉股之一。

  据了解,康芝药业是我国最大的儿童用药专业生产企业之一,其中瑞芝清(尼美舒利颗粒)是公司主要的儿童解热镇痛类药品,该产品在2008年、2009年、2010年的销售收入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01%、80.77%和71.99%。换言之,尼美舒利颗粒的生产及销售状况基本决定了公司的收入和盈利水平。

  产品说明书将改 市场份额或再遭冲击

  “尼美舒利事件”给康芝药业带来的影响可能还将继续。

  记者27日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 A )药品评价中心了解到,半个多月前SFD A组织了国内尼美舒利主要生产厂家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召开会议,讨论尼美舒利的安全性问题。目前,SFD A已基本确定将对尼美舒利药品说明书进行修改,修改方向为使用剂量、使用方法、使用年龄和疗程四个方面。

  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告诉记者,国内尼美舒利颗粒的适用人群是1岁以上儿童,而在国外大多数国家尼美舒利颗粒的适用人群是2岁以上儿童,且2岁至12岁都会提醒要慎用。出于对尼美舒利安全性和更适应中国人体特征考虑,SF D A将对尼美舒利的适用年龄进行修改,但是否会调至12岁这个级别,目前尚未定论,也不便予以透露。

  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显示,在国内儿童解热镇痛类药品前五位排名中,康芝药业的瑞芝清以约18%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强生的美林,约占14%的市场份额。

  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虽然未来我国儿童药销售额将继续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700亿元,但随着医生及家长对儿童用药安全性的重视,加上“尼美舒利事件”已经给康芝药业在儿童退烧药市场上造成了重大冲击,公司能否在SFD A对尼美舒利说明书修改后,继续保住市场份额或实现新突破,目前难以研判,但企业压力肯定不小。

  扩增新品应对危机 康芝药业能否自救?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分析师郭凡礼指出,尽管康芝药业把瑞芝清的高市场占有率作为公司的竞争优势,但恰恰是这种产品的主导性,反过来也说明了公司产品结构单一。这成为公司经营中的一个风险,也是同其他竞争对手相比的一个劣势所在。

  对此,康芝药业董事长洪江游日前在“2010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中称:“公司将抓紧恢复市场,同时,吸取尼美舒利事件的教训,加快推出多个新品种,在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下,凭借公司强大的营销网络优势,预计很快会实现多个拳头品种齐头并进的格局。”

  其中,度来林、乳酸菌素、小儿清解颗粒等新产品收入将提升,预计占2011年营业收入的23%。另外,公司今年还将寻找合适的标的企业,通过同业并购增加药品品种,从而使业绩保持增长。

  2011年,公司计划完成销售收入6亿元,同比增长约91%,实现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增长约26%。

  市场人士分析,虽然公司的销售收入将在自有新品和代理品种大幅放量刺激下走高,但净利润增速却会由于危机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主要为广告等市场推广费用)的大幅增加,以及代理品种的低毛利率等因素而表现放缓,同比增速可能难以超过10%。 记者 龚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