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只新股登陆,16只上市首日便宣告破发,单月首日破发率高达67%——刚刚过去的4月,无疑是发行制度改革以来新股表现最惨淡的月份。而上周沪市新股庞大集团更以首日高达23.16%的跌幅,成为破发“冠军”。
接二连三的破发套牢了众多打新者,大批机构投资者也是损失惨重。或许有些人还天真地以为,“破发是市场化的结果”,但我们显然并不能把新股破发和成熟市场的标志划上等号。如果仔细审视一下目前A股IPO的整根链条,不难发现眼下的新股破发只是一个表象,背后隐藏的发行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引起警惕:无论是投行对公司的包装甚至造假,还是询价机构不负责地高报价,又或者退市制度缺失带来的风险……当上市公司、保荐券商、询价机构等各个利益群体一再纠结,是时候去深入挖掘一下,究竟谁该为这些破发的新股埋单?
对于大多数和新股扯上关系的人来说,4月的味道实在有点苦涩:三分之二的新股上市首日就宣告跌破发行价。不过,也有一群人却并未所动,照旧结账数钱,捞一票走人。
在利益丰厚的IPO产业链上,保荐券商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伴随着最近新股的连连破发,针对IPO保荐过度包装、造假丑闻频出的质疑也不绝于耳。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新股发行机制的一大“病灶”就是造假成本太低,“拟上市公司和保荐券商利益高度一致,如果他们造假,对二级市场伤害非常大。”
习惯性“粉饰”
“有一个投行菜鸟问,什么是投行?”前辈拿了一些烂水果问他:“你打算怎么把这些水果卖出去?”菜鸟想了半天说:“我按照市场价打折处理掉。”这位前辈摇头,拿起一把水果刀,把烂水果去皮切块,弄个漂亮的水果拼盘:“这样,按照几十倍的价格卖掉”。这条在微博流传甚广的段子恰好可以说明,在IPO上,保荐券商对于包装是何等专业的“孜孜不倦”。
最近一段时间,“造假”、“过度包装”的故事在A股市场上屡屡上演:即将创业板IPO的武汉天喻信息曝出财务造假嫌疑,被律师认为当应撤销发行;4月11日,由于深陷财务造假疑云,第二次上会的胜景山河被证监会撤销行政许可,并要求向投资者退款,成为继立立电子、苏州恒久后,第三家已过会却未能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
坐拥IPO的丰厚利益,保荐券商往往忘记了还有“责任与诚信”这一说,“承而不保”的现象相当普遍。平安证券的明星保荐人林辉就因为胜景山河的造假成为“反面典型”,其保荐的5个IPO项目中,有两个3年卖“壳”,一个涉嫌造假,平安证券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