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低迷时更能看清行业问题。2011年以来,不少阳光私募产品业绩变脸。除市场因素之外,份额、规模、投资经理等也成为影响阳光私募产品业绩的因素,而“自律”式的信披规则让投资者很难获得这些信息。分析人士认为,私募行业应该完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即使亏钱也亏得明白。
私募业绩大变脸
今年以来,市场显示了“难赚钱”的一面,不少私募产品业绩突然变脸,让投资者措手不及。
比如,截至年5月6日,华富励勤1期的净值只有117元左右,距1月138.78的高点相距甚远。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产品的业绩一直呈现急上急下式变动。2011年1月,该产品仅用3个交易日净值便从99.39元增长到120.95,涨幅高达21%。而下跌也来得非常快,从4月9日至5月6日,该产品净值从129.67元跌至117.87元,跌幅近10%。
业绩翻脸如此之快,原因多种多样。除市场震荡、个股表现不佳之外,产品本身因素也是重要方面。分析人士认为,私募产品资金规模在2011年以来迅速扩张,但投研力量能不能跟上是个问题。而投资界的一句名言是“规模是业绩的杀手”。
信披迷雾何时散
业绩翻脸快,投资者自然最受伤,但私募依然对原因讳莫如深。私募人士认为,不同于公募基金,私募的信息无需对外披露。这些信息不但包括投资重仓股、具体仓位、具体操作等核心机密,产品规模、份额变化等产品信息也囊括其中。
某私募市场部人士表示,公司会定期披露净值情况、对宏观经济和热点问题的看法、未来一段时间的策略,但披露要素并无明确要求。“除了净值情况,披露内容全凭自律。”该人士称,即使投资者询问产品规模,“我们会说一个大概数字,几千万或者多少亿,但不可能精确。”
私募信披的“自律”性已经随意到不但大多数信息可说可不说,连基金经理这样的重要内容也可以有猫腻。
上海某私募人士称,公司旗下有5只产品,基金经理都是该公司董事长。但事实上,其中3只产品只是挂名,具体的投资经理另有其人。该人士称,这是因为董事长名气大,挂他的名字好营销。无独有偶,北京一家私募则在基金经理辞职1个多月之后,才向投资者公告了此事。
分析人士认为,投资自然有风险,但信披风险完全可以规避,而很多要素根本不是机密,完全可以正常披露。“比如份额变化情况,有些私募会将自己持有的份额取消,导致产品净值突然上涨。操作1000万资金和1个亿资金难度完全不同,这对投资者来说是判断投资经理的重要因素,基本不存在泄密的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私募的信披要求固然与公募基金不同,但不能顶一个“私”字就不进行信息披露,有些关系投资者利益但又不涉及投资核心的内容可以也应该向投资者披露。(陈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