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年报看,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还不如主板和中小板,这说明过去的业绩是被美化过的,这些公司的成长性已经透支了。
发行审核会造成逆向选择
新京报:你在微博上说,创业板是一个大泡泡,三年内会崩盘,你指的是存在造假,还是目前估值过高,还是两者兼有?
刘胜军:两方面原因都存在。创业板设计的初衷是做成一个中国的纳斯达克,但在制度设计上却和原来的市场没有任何改变。
新京报:你认为,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刘胜军:有两个方面的事情没有解决好。
一方面是发行审核。发审委的标准未必是投资者选择企业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发审委在强制性地替投资者选择。比如按照标准,阿里巴巴、优酷、人人网这样的公司在创业板上不了市,但胜景山河却可以。
这相当于证监会把一些原本应由市场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揽到了自己头上,但证监会并不能承担这些投资风险。打个比方,假如胜景山河的造假暴露得再晚一点,出现在挂牌之后,投资者能起诉证监会吗?
另一方面,审核的存在本身会造成寻租和造假。每年全国有那么多公司要上市,但最终成行的有限,发审制度造成的供需矛盾会造成寻租。这种判断并非凭空臆测,从最早王小石的案子,到新近披露的青岛金王的案子,都反映出证监会权力太大。
泡沫刺激未上市公司包装
新京报:你认为,创业板公司业绩的过度包装,甚至可能存在的造假与审核有关?
刘胜军:造假也与此有关,证监会人为地设立了一些标准,虽然看起来这些标准很低,但实际操作起来不低。公司的财务越好,成长性越好,数据越美,获取上市资格的可能性就越大,客观上鼓励造假。
新京报: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变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刘胜军:挪移利润来使得财务数据更好看,成长性更高,这是上市前的操作。但从年报看,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还不如主板和中小板,这说明过去的业绩是被美化过的,这些公司的成长性已经透支了。
新京报:你怎样看待高估值或者说泡沫呢?
刘胜军:由于人为地设定一些门槛,制造了人为的泡沫。反过来,泡沫更刺激那些未上市的公司千方百计地拿到上市资格,不惜包装造假。因为在创业板上市后,就会获取更高的溢价,更多的钱。
创业板企业普遍超募了资金,这些大量的超募资金闲置在银行账上吃利息,完全是浪费了上市的意义。上市本来是要更好的配置资源,这种情况扭曲了上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