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际板建设述评之一
随着国际板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国际板是否会成为“提款机”之质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开设国际板的一丝担忧,这种担忧可能来自于对国际板的不了解。其实,市场各方参与者都不希望国际板沦为“提款机”,这一点是相当明确的。
诚然,市场对国际板是否会成为“提款机”的过分担忧,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回顾中国股市20年发展历史,“提款机”或“圈钱论”并非什么新鲜名词,但它们之所以会屡屡见诸报端,时时被股民唠叨,与我国资本市场的自身发展路径密不可分。
这是因为,中国股市发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当时自然难以全面体现其“经济晴雨表”功能,特别是阶段性资金面紧张与否对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例如,每当市场出现下跌,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新股发行带来的扩容压力、一些创新工具引发的资金分流。在弱势市道中,市场往往会放大新股发行或创新工具面世等因素对股市走势的突出影响,以至于将“市场扩容”视为坏事,特别是视之为“提款机”,这种思维一直延续至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对新生事物可以推动中国股市发展的合理认识。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受公司治理不完善、监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响,迄今股市中仍存在着“重融资,轻分红”的市场现象,甚至一小部分上市公司也存在“故意圈钱”等不良行为,对市场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导致市场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一旦出现新股发行增加或创新工具面世,市场就会担心是否因此会引起“扩容”,是否会成为新的“提款机”。
但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屡屡证实,经济基本面而非“扩容”是影响股市涨跌周期的最关键因素。例如,2007年那轮大牛市中,尽管市场容量翻倍,但股市却出现了大幅上涨,当时新股发行或增发融资被市场视为利好,真可谓“世易时移”。
事实上,“扩容”一直在进行,市场走势也“有涨有落”。目前,上市公司总数已超过2000家,涵盖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2006年至2010年A股年均股票融资5000亿左右。这表明,正是所谓的“扩容”给中国股市带来了大发展,也使得“扩容”与“提款机”难以相提并论,“提款机”一说自然就失去了市场的支持。
所以,对以往新股发行或创新工具面世可能带来的“扩容”压力,并可能形成“提款机”或演变为“圈钱说”的认识加以梳理,将有助于我们认清国际板之所以不会成为“提款机”的根本原因所在。
以笔者之观察,国际板在制度设计上已经考虑到了市场的这种担忧,并从上市的“门槛、资质、发行、监管”等环节上,对“提款机”早有预防。例如,国际板上市公司基本上是全球500强,要严格把握发行价格,深化国际证券监管合作,加强国际板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强化投资者教育等。这些上市门槛或条件均表明,未来国际板市场的发行节奏和规模将是可控的,发行定价也会相对合理,同时监管或许会最严格。
况且,国际板市场将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划,表明境外公司不会一窝蜂地涌向孕育中的国际板市场,也不是想来就能来。当然,我们欢迎汇丰这样的全球知名金融机构,因为汇丰对投资者的丰厚现金红利回报是人所共知的。如果这样优秀的上市公司能上国际板市场,或许投资者可以从汇丰的分红中“提款”。
从这个角度观察,国际板的面世,将可能改变我们原来的固有认识——新股发行或创新工具面世的影响并不总是负面的,特别是从长期以来全球500强企业更注重股东回报的实践中可以预见到,开设国际板非但不会成为股市新的“提款机”,相反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更为丰厚的投资回报,并有望成为投资者的“提款机”。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国际板这样的新生事物,用“提款机”或“圈钱说”来简单评说这一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深远市场影响。相反,如果未来国际板市场能得以规范运行和发展,在A股市场中反而会形成更注重稳健投资回报的示范效应。可以预见的是,当国际板正式面世之时,或许我们现在的一些负面担忧也会“随风飘去”。(上海证券报 记者 叶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