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踏上千亿规模新台阶,却又遭受业绩的滑铁卢。阳光私募在过去的上半年很受伤,不仅业绩起伏较大,还遭受到阳光私募退化、公募化、清盘潮等诸多质疑。在经历了6个月的起起伏伏后,尽管暂时阳光私募以微弱的优势跑赢大盘,但是其未来前行的道路依旧不平坦。
业绩跑赢公募 人员“双向流动”或成常态
从公募基金上半年的整体业绩来看,除货币型基金之外的所有类型基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股票型的基金跌幅最大,为8.02%。相比之下,私募基金的日子稍显好过。由于6月末市场大涨,私募和沪深300均迎来一波净值修复,在6月份的微涨市中公布净值的私募基金以2 .45%的收益率跑赢沪深300指数0.93个百分点。过去一周中,共有171只私募基金公布最新净值,占所有839只私募基金的20.38%。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私募上半年总体业绩要好于沪深300。在近3、6个月的下行市场中,私募平均的下跌幅度也均小于沪深300。
然而从阶段收益来看,公布净值的私募基金近1、3、6、12月的平均收益分别为2.45%、-2.55%、-2.36%、14.45%,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收益分别为1 .52%、-6 .81%、-4 .39%、20.73%。从长期的近12个月的收益率来看,私募以14.45%的收益率落后沪深300指数6.28个百分点。
据朝阳永续测算,截至6月20日,阳光私募存续中的产品规模达1623亿元,相对去年底的1473亿元的测算规模有所增长,增量主要在于新产品发行,减量主要是业绩萎缩和产品结束。据朝阳永续观察,业内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阳光私募赎回潮,可以近似认为存续中产品的申赎是平衡的。
今年以来,代表中小盘股票的中小板和创业板指数不断走低,这给一些重仓小盘股的私募基金带来较大的亏损。在行情低迷阶段,公募基金稳定的薪酬收入被一些私募基金的投研人员所看重,部分大型私募基金的研究员外流,其去向主要是公募基金。对此,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表示,私募基金普遍规模较小,因此相对于公募基金提取固定管理费的盈利模式,私募基金的生存更多地依靠业绩提成。与公募基金比较,私募基金投研人员的薪酬收入与市场行情有更大的关联。私募基金的人才外流也意味着私募基金行业已经度过了初期获取暴利的发展阶段。日后公、私募投研人员的双向流动将成为常态。
发行量扩容四成 发行规模缩水逾两成
一般而言,在市场最高涨的时候,产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会持续走高,而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发行数量与发行规模也会持续下降。
从新成立的阳光私募产品来看,W ind统计显示,今年年初至今阳光私募新发产品量为420只,较去年同期288只产品发行量上升45.83%。然而在发行规模上,上半年420只新产品累计近112亿的发行规模相比于2010年同期仅288只发行量逾150亿的规模,缩水比例约为25.5%。
此外,根据朝阳永续统计,从有阳光私募至今,共有485只产品终止,其中非结构化产品125只,结构化产品360只。大部分已经清盘的非结构化产品并非是因为业绩不好而清盘的,有61%的已清盘的非结构化产品获得正收益;而上半年结束的12只非结构化产品只有一只是因为业绩不好被迫清盘。上半年结束的结构化产品大多数都是以较好的业绩结束的,只有少数几只产品结束净值在0.9元以下,从而疑似是因为触及止损线而清盘的;而从历史看,结构化产品对私募业来说风险相对较大,有约一半是以私募亏损而终结的。
存续中的结构化产品目前有468只,其中有87只的累计净值在0.9元以下,占到存续中结构化产品数的18.6%,而资金规模据朝阳永续测算在80亿元左右。这部分产品可能有触发止损线的风险,但不会同时发生,而且很多都已经有了仓位控制与风险控制措施。存续中的非结构化产品达999只,规模估算数约在1105亿元左右,净值在0.8元以下的产品有75只,规模约60-80亿元。绝大多数非结构化产品都没有强制止损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