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炒股的朋友大都看过证券机构的“强烈推荐”评级,那可算是带着浓烈的看好预期,对股民充满了诱惑。然而就在昨天(11日),有媒体对多家券商“强烈推荐”研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股票出现了重大误判。
一名合格的市场研究员,本应该熟知市场,对公司的基本面有独到见解。虽不至于每一次都准确预测行情,但起码能够通过调研给出中肯的建议。但对研报的统计结果却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迫使笃信评级的股民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证券机构的研报乱象。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证券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及相关评级,可信度非常有限。
马光远:很多年报本身对某一个股票进行分析的时候,他们的理由依据、他们最终的结论,事实上从一个一般投资者本身来讲都匪夷所思的。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分析报告本身不是一个报告,而是一个广告,为下一步他们做多或者做空摇旗呐喊的一个东西,至少在我是从来不看他们的研发报告的,因为我从不相信他们,不相信他们最主要一方面是我认为整体的队伍本身专业程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利益的错根盘节导致他们可能给你送来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
虽然对于证券机构研究报告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这次媒体的“强烈推荐”研报结果也显示,出现重大误判的研报涉及数十家机构的247位证券分析师,涉及地域广泛。但财经评论员叶檀则认为,这并不表示我国证券分析师整体水平不足,更重要的原因来源于研究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利益输送。
叶檀:如果是强烈推荐50%以上全都出现了误判的话,这说明我们的券商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水平实在太低,他对于这个行业完全不了解,但是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里面的利益相关有道德风险。从理论上说,它的研究机构应该跟它的市盈是分开的,或者是跟其他一些交易机构分开,但是我们知道事实上是很难做到分开。一些券商或机构一直在发布报告,另外一方面自己又在进行交易,那么他当然在购进的时候希望是以低价购进,然后在操作的时候希望以高价抛出。所以我们往往发现一些公司的异动和一些分析师的报告是密不可分的,这其实就牵扯到利益输送的问题了。
其实,证券机构的研报乱象不仅包括对股票涨跌出现了误判,甚至还包括闭门造车、或者刻意鼓吹股票价格上涨等现象。面对形形色色的研报乱象,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应促使证券研究机构提高市场化程度,借助市场优胜劣汰。
马光远:如果审批之后他们进来,进来以后怎么样是骡子是马也不管,那么这样的审批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认为目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关键的因素是他们吃着垄断的饭。他们一旦被决策层审批,可以做这份工作了,是国家的证券分析师了,那么他们胡说八道也好,认真研发也好,都可以旱涝保收,我想这个是黑色分析师的主要原因。所以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放开这个市场,我甚至认为完全可以让国外的一些分析师来中国执业,把这些不学无术、专业程度不高、专门做黑鬼的一帮人从市场上淘汰出去。
券商和研究机构可以信口开河,毕竟吹牛不用上税,惩罚机制也尚未形成,但股民投入股市的资金,却是真金白银的血汗钱,容不得半点马虎。面对研报评级的乱象,股民应当如何在股市汹涌中,找到一席立足之地?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做好功课,认真的了解上市公司,做出理性的判断,才是硬道理。
叶檀:它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信任专业投资者,比如委托基金这些去给他理财,当然这样的理财现实来看未必会有好的结果。另外一方面是如果投资者要自己去投资,最好是谨慎为上,对于你所投资的公司和行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去投资那才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财富的负责,我不建议现在的投资者完全去信任研究报告去投资,它本来也不是发给你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