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绝对收益光环褪色 基金专户“一对多”深陷围城(2)

2011年09月19日 15:4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创新仍在“急行”

  基金“一对多”专户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并且要和公募产品的收益模式有明显的差别,否则难以持续吸引投资者。做出特色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实现收益的稳定性,对冲产品和量化产品都是值得尝试的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基金“一对多”专户今年主要在重点投资于A股、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灵活配置型产品上放缓了扩张步伐,而在创新产品上,基金“一对多”仍在“急行”。

  “基金‘一对多’专户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并且要和公募产品的收益模式有明显的差别,否则难以持续吸引投资者。”对于基金“一对多”的产品创新,德胜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当前,做出特色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实现收益的稳定性,在这方面,对冲基金产品和量化基金产品都是值得尝试的方向。”

  事实上,今年以来,基金“一对多”产品的创新已覆盖多个领域,诸如套保增值产品、价值量化产品、对冲产品、仅投资于定向增发的产品以及细分行业产品等纷纷面世,除传统二级市场投资外,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衍生金融工具也不断出现在基金“一对多”的产品设计中。不过,中国证券报记者多方采访后发现,在基金“一对多”专户的未来创新蓝图上,占据分量最重的将是量化和对冲两种投资策略。

  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在成功打造国内最强的量化投资团队后,未来将会在基金专户领域大力推广量化投资产品。“量化投资的关键在于数学模型因子的设置,而一旦因子设置成功,该投资策略就可以为投资者获得长期稳定的绝对回报,这非常符合基金专户的客户需求。”这位总经理说,“更重要的是,量化投资的特性决定,一旦数学模型有效,它所能容纳的运作资金会很庞大,投几个亿和投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对收益稳定性的影响很小。对于基金‘一对多’专户来说,这意味着巨大蛋糕的出现。”

  而基金专户投资经理小金则十分青睐对冲策略的前景。他认为,随着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完善,A股市场未来的投资技巧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而对以绝对回报为目标的基金“一对多”专户产品而言,单一投资策略的风险将显著加大,通过合理的对冲来过滤掉系统性风险将显得十分重要。“现在推出对冲产品的难点在于,多数投资经理对金融衍生品的运作技巧并不了解,而且建立一个有特色的、有效的对冲逻辑也并不容易,所以对冲产品现在没法成为主流。”小金说,“但大家都在努力探索。我相信随着创新步伐的加快,以及相关人才的不断引进,对冲产品会在基金‘一对多’中扮演重要角色。”

  今年大部分基金公司都改变了此前“跑马圈地”的策略,不再盲目发行同质化产品,而是着力于稳定现有客户,并力图在产品设计上有所突破。

  扩张由攻转守

  步入2011年,一度热火朝天的基金“一对多”专户的“跑马圈地”运动戛然而止。

  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基金“一对多”面世的2009年,行业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推出了59只产品,月均成立14.75只;2010年,则有83只“一对多”产品成立,月均也达到6.92只;但今年以来,截至8月底,新成立的基金“一对多”产品仅有35只,月均仅成立4.375只。基金“一对多”的扩张步伐显著放缓。

  “据我了解,今年大部分基金公司都改变了此前‘跑马圈地’的策略,不再盲目发行同质化产品,而是着力于稳定现有客户,并且力图在产品设计上有所突破。比如我们公司,今年以来累计才发了4个产品,主要精力都放在现有产品的运作和与客户的沟通上。”某基金公司专户总监老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一对多’去年以来整体业绩不佳是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但我个人认为,高端理财市场的需求依然旺盛。”

  事实上,冲着“绝对收益”这块金字招牌而来的客户,在这两年里已逐渐发现,多数“一对多”产品的业绩远不如预期那样美好,抱怨也接踵而至。而这种抱怨,在今年A股市场的跌宕起伏中攀升到一个高点:在许多“一对多”产品持有人自发披露净值的某网帖上,至今年9月,“破发”的“一对多”产品比比皆是,甚至有不少产品成立至今累计亏损近两成。随之而来的,便是持有人铺天盖地的批评声。

  老于指出,由于灵活度太大,基金“一对多”专户的投资风险远高于公募基金。但在过去的两年里,基金公司多忙于扩张地盘而对风险控制不力,导致“一对多”专户的投资风险在熊市的剧烈波动中充分显现,给持有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象。这种情绪传导至销售渠道上,便造成基金“一对多”的客户忠诚度和认可度不断降低,迫使基金公司调整战略,不再盲目进行同质化的扩张。

  而在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曾令华眼里,基金“一对多”专户目前口碑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允许“一对多”公开披露业绩。这导致业绩表现不错的“一对多”产品鲜为人知,而业绩表现较差的产品在持有人各种方式的抱怨下,却很快为大众了解,这样便给投资者带来了片面的感受,即基金“一对多”业绩很差。

  “从我们的跟踪了解来看,经过两年的磨合,许多基金‘一对多’专户的投资经理已经将观念从公募思维扭转至绝对收益上来,有很多‘一对多’专户的业绩表现其实也是不错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宣传上的禁令对它们不是保护而是伤害,这不利于基金‘一对多’专户业务的健康发展。”曾令华说。

  责编:鲁孝年 美编:王春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