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市公司中南传媒公告,以自有闲置资金2亿元购买中国银行人民币期限可变理财产品。产品认购日为9月29日,收益起算日为10月1日,到期日为10月21日,预期年化收益率6%。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0日,今年以来购买理财产品或通过董事会议案,43家上市公司准备购买理财产品,其中18家多次出手,合计购买的理财产品金额累积达86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银行理财产品。尚有25家上市公司的相关议案已通过董事会审议,可随时出手。
上市公司抢食理财蛋糕
据统计,25家尚未出手的上市公司合计可动用的资金最高可达51亿元。这些可随时出手的上市公司实力不凡,其中包括长安汽车、盘江股份等重量级选手。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存续期较短,因此该笔资金可以消化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要高于其最高额度。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兴趣随着银根紧张升温。
今年2月份,银根紧缩的影响显现,资金价格攀升。2月22日,山东威达和二六三均发布有关运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议案,由此成为今年最早新加盟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行列的上市公司。
进入3月,新加盟公司增多,沪电股份、广电运通、汉钟精机、珠江啤酒相继宣布购买理财产品。
6月份开始,理财产品的需求爆发式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0日,今年以来购买理财产品或通过董事会议案,43家上市公司准备购买理财产品,其中18家多次出手,合计购买的理财产品金额累计达86亿元。
个人购买空间遭挤压
最近,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出了一款62天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分为5.8%,作为该银行的贵宾客户,李女士总会收到银行的理财产品短信,看到这款产品收益不错,李女士准备下单购买,第二天,当她来到银行网点时,被告知该产品“当天就售完。”
无独有偶,另一家银行推出的42天期限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高达6%,也是推出第一天就告“售罄”,“这个产品的投资起点在100万以上,我们发行首日半个小时不到,就募集到了预定的资金规模。八成以上的投资者在开卖15分钟内就直接从网银下单了,稍后去柜面的就基本上没机会买到。”该行个金部相关人士介绍。
据悉,今年以来,一些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屡遭秒杀,除了大客户资金优先外,上市公司进入理财产品市场,也压缩了个人投资者的购买空间。因为绝大多数理财产品的募集均有上限,上市公司进入理财产品的资金动辄上亿,远远超过个人的资金。
热捧理财,因投资渠道少
有关数据库统计显示,今年前3季度共有14876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远超2010年全年发行规模。 尽管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超大,但多数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非常热销,甚至多次遭遇被“秒杀”现象,以致银行提前“关门谢客”。
对此,多数银行理财师分析,高收益理财产品遭“秒杀”的原因,是现在的投资渠道太少了。
楼市遭遇调控后,从楼市被挤出的资金需要合适的去处;加上今年的股市表现令人很失望,很多手上有闲钱的人需要一个风险相对可控收益又较高的理财渠道,而年化收益率在4.2%-6%的短期理财产品,自然成为投资者乃至机构追捧的对象。 (记者 俞萍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