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亏损清盘内讧 阳光私募提前入冬多公司命悬一线

2011年10月24日 09:2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行情太差,亏钱了,大股东不信任了”,广州本土阳光私募基金广东斯达克投资总经理黎仕禹离职,市场一度大哗。面临着业绩压力的阳光私募,开始经历更严峻的考验。这些年轻的投资精英们,能否走出寒冷的冬天?

  大面积亏损、发行失败、清盘、内讧……伴随市场的“跌跌”不休,一度以管理能力出众著称的阳光私募基金今年不仅业绩全线败退,不少公司更是到了生死存亡一线。今年以来,私募基金出现“清盘潮”,已有超过30只私募产品清盘,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此外还有近百只阳光私募面临清盘风险。遭遇业绩和发行的双重困境,私募亟待创新转型。

  9月私募再现“清盘潮”

  ▶▶现象一

  10月20日,上证综指盘中创下2315.9点新低。从7月到现在,上证综指从2800点一路下滑,虽然有几次小规模的反弹,但随即被更大的下跌淹没。7月20日至10月20日,3个月里上证指数累计跌幅已近18%,个股跌幅更大。市场没行情,以获取绝对收益为目标的阳光私募受创颇深。相比之下,上述3个月只跌10%的私募业绩已算中等偏上,越来越多的私募则滑向清盘边缘。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9月清盘的阳光私募数量达11只,其中,结构化产品为8只,非结构化产品为3只。在8只结构化产品中,有两只结构化产品因为净值触及止损线,被强制清盘。

  融智评级研究员彭晓武表示,今年以来清盘的阳光私募中,以结构化产品为主,占比超过70%。“在低迷的行情里,私募机构管理结构化产品的压力非常大,面临极高的风险。”一般来说,结构化产品均设有明确的止损线。当一般受益权委托人(即投资顾问)未能及时追加信托资金,且信托财产净值在合同存续期间继续下降到信托计划资金的85%的时候,就将进行强制性平仓。

  “私募清盘的原因大致有四类”,国金证券基金研究总监张剑辉分析:“一是公司经营不善遭到清盘,二是基金净值触及清盘线被迫清盘,三是基金规模未达到信托要求而被清盘,四是基金经理判断后市行情不好而主动清盘或放弃延长已到期的私募。”

  而朝阳永续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18日,在最新公布净值的私募产品中,共有42只非结构化产品的净值在0.7元以下,另有43只结构化产品的净值在0.85元以下,净值在0.85元到0.86元之间的产品共计达到了31只。

  其中,净值最低的产品为鑫鹏一期,截至9月20日,其单位净值仅为0.2862元,该产品成立于2007年12月20日,也就是自成立以来亏损幅度超过了70%,而其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则为-20.7%。而产品净值在0.5元以下的私募产品共有6只,除了上述鑫鹏一期,其余5只分别为时策投资旗下的时策1期、平安信托旗下的黄金组合一期2号、柏恩投资旗下龙马1期、鹏远咨询旗下的优质1号、倚天投资旗下的天星2号,其最新披露的单位净值分别为0.3593元、0.4039元、0.4172元、0.4412元和0.4767元。

  “到期清盘是这次私募出现‘清盘潮’另一个主要原因。”融智投资研究员李江表示,今年8只清盘的结构化产品中,6只产品到期清盘。

  新私募九成负收益

  “私奔”味道有点苦

  ▶▶现象二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今年的弱市市场对新成立私募基金产品的数量产生了明显影响。今年以来,共有173只由独立私募基金公司担任投资顾问的管理型阳光私募基金产品成立,较去年同期降低了18.7%;新成立公司首次发行的产品仅占新发产品总数的17.3%,较去年同期下降8.9%。同时,弱市市场也使得大多数新成立私募录得亏损。今年以来,仅5.8%的新成立私募基金产品取得正收益。

  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着很强的激励机制,因此私募行业也吸引了券商与公募基金众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在低迷的市场行情中,今年仍有超过20家私募基金公司由“奔私”的券商、基金从业人员创立。据统计,今年以来没有一家“奔私”人员创立的私募取得正收益,却有超过九成的新成立私募录得亏损,新成立的私募基金基本处于艰难度日的阶段。

  目前对于大多数私募基金来说,业绩提成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今年以来新成立的私募基金基本处于艰难度日的阶段,而从券商基金中“奔私”创立私募基金公司的人,公司刚刚成立就遭遇市场低迷,可谓“奔”不逢时。

  “每个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都不大一样”,李江表示,“在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大胆、激进的风格有利于业绩的提升,但是,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这样的投资风格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风险和损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