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强势整理消化压力 股指短线进入调整期

2011年10月28日 10:03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连续三日上涨之后,昨日股指有所停留,沪指全天在前期高点附近窄幅震荡,盘中再度攻击2450点,但未能成功。截至收盘,沪指上涨8.13点,收于2435.61点,成交量较前日有所萎缩,显示面临前高压力,多空双方均有所犹豫。

  政策面的预期依然牵动着市场敏感的神经。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央行非常紧密地关注通胀水平,不会因为关注经济增长而忽略通胀,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基调保持不变。央行行长这一表态使得此前市场对未来政策面趋向缓和的信心有所动摇。值得关注的是,央行行长同时表示,要警惕国际经济会不会出现意外的或比想象中更严重的问题,货币政策需保持充分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从上述言论可以看出,央行行长表态的重心应在于后半部分,金证顾问认为,央行行长仍然提出保持货币政策基调不变,主要是为防止市场误解货币政策转向放松而引发未来通胀反弹。事实上,未来货币政策基调虽未变,但继续加码紧缩的概率不大,中期趋势仍将是适度微调和适度放松。因此,投资者对于货币政策的变化不必过于忧虑。

  从昨日盘面来看,面对前期高点,多方仍试图发起挑战,盘中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券商等板块纷纷在龙头个股的带动下走强,并带动股指攻击前期高点,钢铁板块本钢板材盘中快速拉升封涨停,电力板块上海电力涨停,有色金属板块株冶集团领涨,一度触及涨停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场内资金做多热情在继续扩散,不过,上述权重板块的轮番动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多方的上攻动能。因此,短线来看,预计股指将在前高附近维持强势整理的格局以消化获利盘和套牢盘压力,在消化压力后股指有望重回上攻态势。

  操作策略上,建议投资者可适当减持近期涨幅较大的个股,仓位较轻的投资者仍可逢低适当增仓,建议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环保、电子、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等新兴产业以及超跌、低估值等题材概念板块进行选股,而个股方面建议重点选择那些提前于大盘开始筑底,同时近期亦未出现大幅拉升的个股。仓位较重的投资者则可持有手中个股,待其反弹至上方压力区时再考虑做减仓操作。

  金证顾问 刘力

  ■观点组合

  ●中原证券

  阶段性反弹依然可期

  昨日A股市场受到国务院出台减税措施以及欧债危机解决方案进展的共同提振,继续震荡上扬,但涨势已显著减弱。投资者对于持续上涨心存恐惧,敢于追高的资金并不多,充分显示出当前大多数投资者依然以观望为主。近期市场经过前期的情绪宣泄之后,终于迎来了政策微调的信号。如果后市不再出台超出市场预期的大盘股IPO行为,则股指有望继续震荡上扬。考虑到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尚不足以推动大盘出现反转,但根据当前政策面不断出现积极信号的特征,我们认为阶段性的反弹行情依然可以期待。建议投资者适当把握反弹行情的中短期投资机会。

  ●湘财证券

  震荡是为了继续上涨

  从大盘的走势上看,昨日上证综指继续强势震荡,市场热点有规律的转化,本轮下跌幅度较大的板块经过四个交易日的上涨都有所反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力板块这种极少有表现的板块也有所活跃。板块的活跃预示着部分中期被套的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都有自救的愿望,大盘在未来一段时间会受这股力量推动震荡走高。

  从大盘的技术形态上看,上证综指盘中摸高到月内高点后再次遇阻,日K线形态显示,大盘短线做多能量需重新聚集才有机会继续向上突破。我们认为,制约大盘继续大幅走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指数离5日均线过远,大盘短线回落时5日均线不能对大盘构成支撑。其二是指数短线涨幅过大,累积了较大的获利盘。正常情况下,大盘只需要几个交易日就可以将制约上涨的因素消化,届时,大盘将重拾升势。

  ●倍新咨询

  股指短线进入调整期

  鉴于中长期不确定性问题很多,短期主要基于预期的改变而导致市场上涨,一旦预期达不到,甚至于预期落空,市场的风险将再度暴露出来。本周央行实行了国庆节以来的连续三周净回笼,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也从3%附近上升到4%附近,短期流动性开始趋紧,而中交股份、陕煤股份和新华人寿等大盘股的发行脚步临近,市场还将承受较大压力。另外,央行将从2012年1月1日执行审慎监管原则,各大银行再融资冲动随时可能爆发。这些可见的压力和潜在的压力都将对市场产生较大压制。

  技术上,从反弹的四个交易日看,即使昨日市场出现缩量,短期市场的成交量相对比较大,本次反弹与前三次略有不同,后市应该还有一定上行动力。不过市场已经连涨四天,短期获利筹码较多,部分投资者兑现收益,落袋为安的需求强烈,短期市场有调整风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鸿燕】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