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李大霄:2307点将成较长时间底部

2011年10月28日 13:2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于未来市场走势,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27日向中国证券报表示,市场多项指标已于日前接近历史底部区域,未来政策灵活性大,2307点将成为较长时间内的市场底部。

  中国证券报:最近温家宝总理提出将对宏观经济政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如何看待下一步宏观政策走势?

  李大霄:中国主动调控经济增速,未来政策灵活性大。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速出现放缓迹象,PMI指数连续下滑至衰荣分界点附近,这一部分是由于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刺激政策逐渐退出,另一部分则源于我国政府主动性的政策调控。为了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管理通胀预期,我国政府自2010年初以来持续实行了一系列的货币紧缩措施,上调了12次存款准备金、加了5次息,同时出台了一些限制高能耗产业的政策;但是在整体调控的同时,国内刺激区域经济振兴、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连续出台。从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初步遏制,通胀水平随着翘尾因素回落也已经出现见顶回落的迹象,我们预期国内紧缩的货币政策将进入观察期,虽然短期内不会转向,但进一步紧缩的动力已经衰竭。另外,主动性的调控也使得我国在未来外围经济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具备较大的政策调控空间和灵活性,而不至于陷入无计可施的地步。

  中国证券报:您近年来一直看好A股市场的前景,对于今年以来市场大幅度下跌,您如何分析市场的表现?

  李大霄:A股市场虽然指数处于下跌趋势,但是在全流通和市场扩容的推动下,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出现了大幅增长。2009年8月4日,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为49.6%,而目前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已经达到75.56%;自2009年重新启动IPO以来,A股市场累计融资额达到20109.17亿元,其中IPO累计融资8940.35亿元、增发累计融资9219.42亿元。

  截止到9月19日,A股总市值合计达到了240144.86亿元、流通市值为181454.29亿元;相对于2009年8月4日,在指数下跌了29%的前提下,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分别上涨了1.04%、53.9%。目前A股市场处于快速扩容的阶段,全流通及大量新股上市给市场增加了一定的资金压力,而如果剔除增量股份的影响,A股市场的表现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目前A股整体的PE(TTM)为14.3倍,动态PE为12.25倍,PB水平为2.22倍,均已经接近历史底部区域的估值。分风格指数来看,大盘指数成份股的PE(TTM)为11.09倍,动态PE仅为10.09倍,PB估值水平在1.88倍;中盘指数成份股的PE(TTM)为25.45倍,动态PE为20.26倍,PB估值水平在3.06倍;小盘指数成份股的PE(TTM)为31.96倍,动态PE为22.85倍,PB估值水平在3.09倍。可以看出,按照历史估值波动的情况,目前大盘股的估值水平已经处于底部区域,而中盘、小盘股则离底部还有一定的距离。可以说,目前大盘蓝筹股已经处于绝对低估的水平,而中盘、小盘股的估值经过市场的大幅调整,估值的泡沫已经被大大压缩了。

  从股息率的水平来看,按照2010年的分红比率,按照2011年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20%左右,预计2011年沪深300、上证50、银行板块的股息率分别达到3.59%、4.68%、6.75%,大盘成份股的股息率水平已经高于同期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另外,从一些大盘蓝筹股大股东的增持行为来看,大盘蓝筹股目前的投资价值已经明显增强。

  中国证券报:前几天市场探到2307点后快速反弹,您认为2307点是什么级别的底部?

  李大霄:总体来看,从这一轮全球证券市场走势来看,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A股表现出先涨先跌的领先指标特征。在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欧债危机可控的前提下,中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较快的增长,而且经过前期我国政府主动调控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风险包括房地产泡沫、通胀等逐渐消除,而且即使未来外围环境出现大的不利变动,我国未来可利用政策的空间和灵活性也较其他国家要大很多。另外,近期汇金公司增持银行股,显示政策底逐渐显现。所以,结合A股目前的估值水平来看,A股市场已具备企稳的基础。

  我在市场投资20余年,深知股市风险巨大,20年以来我曾在三个位置表示过投资者需要勇气,分别是325点、998点和1664点,其余点位即使看好市场也只敢讲应该坚持,但现在判断,很可能2307点是第四个需要勇气的位置,它将成为较长时间内的一个底部。封闭式基金和低估值蓝筹将是较好的选择。 □本报记者 蔡宗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